坠胡演奏入门

日期:2011-11-10 06:17:08 作者: 信息来源: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坠胡演奏入门
早期的河洛大鼓是“单打鼓”,没有弦子,以后借用了河南坠子的坠胡为河洛大鼓伴奏,称之为“鼓碰弦”,河洛大鼓的音乐才逐渐趋于完整化,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曲种。
坠胡是我国民族乐队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乐器。它形成于清末,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关于坠胡的来历,也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河南、山东等地流传一些地方曲艺,“莺歌柳”、“三弦绞子书”等。为它们伴奏的乐器是“小三弦”,是一种弹拨乐器。在长期的磨合中,艺人们感到用小三弦演奏时,弹奏的音没有连惯性,不能与演员的托腔有机结合,也就是艺人们常说的“不包腔”。于是有些艺人便在小三弦的一二弦之间加了一根马尾弓,变为拉弦乐。从而使艺人演唱时更加省力。这种改制方式很快便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了一种能拉的三弦,因为性质接近二胡,又主要为后来的坠子书伴奏,也就有了“坠胡”这个名称,也称为“坠琴”。
也有把伴奏曲剧的曲胡也称为坠胡的,拉曲剧的称为“曲子坠子”,拉说书调用的称为“说书坠子”,因是三弦改制的,也称“三弦坠子”。在这里,笔者有意要把曲胡和坠胡区分开来,即拉曲剧的称为曲胡,拉说书调的称为坠胡,以方便两种乐器的对比和叙述。
坠胡虽然是“借”河南坠子的乐器,但却有借无还,已成为河洛大鼓艺术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如果你想学习坠胡,为河洛大鼓伴奏,但对此又一窍不通,笔者试图从初级介绍,最简单学起,来引你入门。
你会拉曲胡吗?也就是曲剧的主弦儿,如果会拉曲胡的话,那么学起坠胡就容易得多了。常言说“会推磨就会推碾”,会拉曲胡也就会拉坠胡,两样乐器之间大同小异。
先介绍一下曲胡和坠胡的异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曲胡两根弦,坠胡三根弦;曲胡的琴鼓(俗称“弦子筒儿”)细而长,坠胡的琴鼓短而粗;曲胡用蛇皮做鼓面,坠胡用桐木板做鼓面;曲胡的音色亮而柔,坠胡音色低而浑厚。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是:把位相同,都是七把半;定弦完全相同,里外弦之间都是四度音程,即里弦为低音“5”外弦为中音“1”;音符排列完全相同,外弦从“1”音依次往下排,分别是1、2、3、4、5、6、7、高音1、2、3、4、5、6、7、超高音1等,里弦从低音“5”依次往下排,分别是低音5、6、7、中音1、2、3、4、5、6、7、高音1等。
虽然曲胡和坠胡之间的外观和音色不同,但演奏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曲胡在指法上揉音和滑音用得多,听起来柔合、婉啭;坠胡在指法上打音用得多,其声如铃,又似泉水叮咚之音,揉音和滑音也没有曲胡的幅度大,仅轻柔和微滑而已。
如果你没有学过曲胡,但学过其它乐器,如二胡,提琴等弦乐,已经掌握比较好的音准,具备了一定的乐感,再学坠胡也比较容易入门。因为所有乐器都是用1、2、3、4、5、6、7来体现音乐旋律的,哪一种也不例外。具备了一定的音准,在坠胡上摸字也就容易一些。
所谓“摸字”,也就是在坠胡上摸1、2、3、4、5、6、7的音符。为什么要称为“摸字”呢?这就是弦乐区别于其它乐器的地方,笛子、唢呐等吹奏乐器上边有空,记住每个空代表哪个音符就可以了;风琴、钢琴、电子琴有键,记住哪个键是哪个音就行了;筝、琵琶上边有格,记住哪个格是哪个字儿就成。可弦子呢?上面的音符就不那么好整了,它也不给你空,也没有键,也不做个格。音符在哪里呢?在弦子杆上,准确说应该是在弦上,但不标出具体位置,让你用手去摸,凭耳朵去感觉。那么多字儿让一个个的去扑捉,这就是弦乐比其它乐器难学之处。
曲胡和坠胡又是一种特殊的弦乐,为什么特殊呢?因为它要“跑把”。板胡、二胡等都是手指原地不动地来按音符。坠胡呢,按字的手指要在弦子杆上来回移动,而且有时移动的幅度相当大,这就是所谓的“跑把”。既要“跑把”,又是“摸字”,这就比其它的弦乐更难学了。
如果你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对音乐又是一窍不通,那学习坠胡就比较难了,建议还是找老师指点一下,实在找不着老师的话,那就照上边图上的音符,(上图仅为示意图)标在坠胡杆上,比葫芦画瓢照着练吧,也能学会的,笔者初学坠胡时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学习的。
熟练了坠胡上的音符位置,就试着学一些简单的曲子吧。比如挑最熟悉的歌曲来练习,字摸得差不多准了,要逐渐学一些简单的河洛大鼓音乐。下面是笔者初学拉坠胡时学的一段河洛大鼓的主题音乐,旋律很简单,比较适合初学者。
把上面这一段音乐练熟了,坠胡的上把音和中把音也就摸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慢慢学一些较为复杂的河洛大鼓演奏过门。下面就是河洛大鼓开头大过门的一种类型,除了进一步练习上把音和中把音之外,重点也练习了下把音(高音区)。
好了,以上只是介绍了坠胡演奏的入门方法,至于坠胡的指法和弓法和其它弦乐大同小异,不少书籍多有介绍,在此不缀,更深一层的内容亦非本节所述的范围,容以后慢慢讨论。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