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

日期:2011-11-16 10:19:57 作者:不详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唱腔及唱法 

  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 4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

  

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伴奏乐器坠胡独具特色,早期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热烈火爆,以吸引听众。闹台以后向起腔过渡的乐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缓冲,称为“过板”,现代都改为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性过门、乐汇中间的填补性过门、寒韵(悲腔)中间的吟哦性过门。击节乐器有伴奏员使用的脚梆和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醒木等。由道情改唱坠子的多用简板,由三弦书改唱坠子的多用铰子,由大鼓改唱坠子的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多在说唱长篇书目时使用。演唱方式有单口、双口(或对口)、三口(或群口) 3种,并各有适宜的书目。

 

成就

  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长期以来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移植、继承了大量优秀书目,以后又创编、积累了

  

[2]

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有长篇、中篇、短篇 200余种,保存了不少流传悠久的艺术精品,如《借髢髢》、《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五四运动以后,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都编唱了不少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鼓舞群众斗争意志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整理传统优秀节目、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改革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艺人

乔清秀和乔利元

  20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河南坠子女艺人乔清秀(1910—1944)和她的师傅乔利元(后来成为夫妻)从河南到天津行艺。

 

  其间,她和乔利元一起充分借鉴和吸收戏曲和曲艺诸曲种的精华,丰富发展了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创造出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成为30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流派,即“乔派”。在天津她获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她的嗓音纯美甜脆,吐字清晰俏丽,以行腔明快、节奏流畅、音区变换自如而被时人称之为“巧口”或“俏口”。与同时在津、京地区行艺的程玉兰、董桂枝形成了三大流派。乔清秀擅演长篇鼓书《杨家将》、《包公案》等,而短篇之《王二姐思夫》、《玉堂春》、《兰桥会》、《宝玉探病》则更受世人喜爱,并有唱片录制传世。

 

  民国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七年间,“坠子皇后”乔清秀曾两度晋京,在北平西单游艺社等处作短期演出。

“车大麻子”

  民国十二年(1923)前后,有车姓男艺人在天桥撂地演唱坠子,因脸上有麻子,人称他“车大麻子”。“一个人自拉自唱,很有滋味,社会的人士喜见奇怪,瞧着他又拉又唱,都听他唱会儿,亦听不出什么意思,看的乐了,扔钱就走。”(见云游客《江湖丛谈》)他每日可挣两三元钱。

卢永爱、大老黑夫妻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京,争演于天桥爽心园、天华园等杂耍园子,孙家、贾家等茶馆,及露天棚场之中。这一时期有鸳鸯档(按即夫妻二人搭档表演)卢永爱、大老黑夫妻俩尤受欢迎。“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他名叫任永泰)专会抓哏,形容态度,使人解颐。”(见《江湖丛谈》)女演员姚俊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嗓音甜润,动作潇洒。“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见《人民首都的天桥》)她拿手的段子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剑阁闻铃》等。男女拼档的赵勤堂、赵金兰(后易名李玉芳)生意同样很火,也能叫满堂座儿。

程玉兰与董桂芝

  于民国二十一年前后,有河南坠子女演员董桂芝、宗玉兰姑嫂,程玉兰、周玉花及擅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王永安等进入北京,除天桥外,也演出于城内各处杂耍园子,以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北京观众。程玉兰以曲调朴实明朗、音色圆润柔美见长,人称“大口”坠子;董桂芝以唱腔含蓄深沉、板眼规整有致见长,人称“老口”坠子。她二人与当时往返于京、津被称为“小口”坠子的乔清秀成鼎足之势,分别创立河南坠子三大唱腔流派。程玉兰的代表曲目有《王二姐思夫》、《小黑驴儿》、《小寡妇上坟》等;董桂芝的代表性曲目有《宝玉探病》、《游西湖》、《俞伯牙摔琴》、《徐母骂曹》、《九字图》、《哭祖庙》等,程、董二人对唱的段子有《蓝桥会》、《相府借银》、《玉堂春》等。

郭文秋

  郭文秋演唱的河南坠子是以“乔派”为基础,并有所发展。她的声音甜美,清脆,吐字清楚,善唱贯口。她演唱的《偷石榴》感情细腻真挚,准确地把握了小女婿与未婚妻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把小女婿的愚顽,未婚妻的恼怒与哀怨,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她更发挥了乔派坠子把乡间曲艺所特有的自然美,与都市曲艺华丽、考究的艺术美相结合的特点,既保持了唱腔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唱得酣畅、俏丽,《偷石榴》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是曲艺晚会中的保留节目。

 

  80年代末,又有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张楷,1968年在天津曲艺舞台上崭露头角,她的嗓音脆亮,行腔圆润甜美,颇具“乔派”艺术之神韵。她演唱的《黛玉悲秋》、《秋江》等,寓情于声,以情动人,深得观众的赞赏。

 

  表演方式通常为演员一人左手持筒板击节站唱,有弦师操坠胡及木梆等乐器伴奏。唱腔分别有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部分。唱词有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等多种句式。河南坠子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流入北京。当时,有艺人刘教宽、周教云等在京演唱。

郭永章

  民间称呼郭永章为“郭瞎子” 山东菏泽人、民间坠子大师。

 

  郭先生双目失明,唱坠子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乡音如醉。其演唱的《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龙三姐拜寿》、《吕洞宾戏牡丹》、《郭巨埋儿》等曲目风靡苏、鲁、豫、皖四省,百听不厌。

 

  郭永章坠子多为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在苏鲁豫皖交接农村城镇都有市场。主要活跃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在在四省交界地区提起郭永章更是妇孺皆知。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