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调曲子

日期:2011-11-16 15:27:18 作者:姜维丽 信息来源:北京文艺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开封鼓子曲传入南阳后发展成曲剧和大调曲子,大调曲子像秀气的“大女儿”,在高雅的演唱中维持着一种小众格局;曲剧则像泼辣的“小女儿”,风风火火走入民间,在自觉而迅速的通俗化过程中赢得了超高人气。

    因为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具体追踪其中的渊源流变是十分困难的。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曲艺史专家张凌怡先生说:“中国曲艺有史无记,因此曲艺立碑将是无字碑。”

    张凌怡先生目前正在编纂《河南曲艺史》,这是河南第一部曲艺史,也是国家级科研项目,全国只有河南立了项。

    河大教授张长弓先生在他的专著《鼓子曲言》中讲道:“鼓子曲渊源于明代俗曲,当无可疑……据口耳相传,鼓子曲初见于开封,后来分出三支,周口一支、禹县一支、南阳一支,之后,禹县、南阳两支合流。”

    明代俗曲源于宋朝的汴梁小曲,北宋时的宋惜姣、李师师皆为唱汴梁小曲的红歌星。到了南宋,文化中心南移,但汴梁小曲仍在发展,明代演变为俗曲,清代再演变为开封鼓子曲,之后形成南阳大调曲子。

    开封业余鼓曲社最盛时有七八十人,演出不收费,一般是遇喜庆之事(迎亲、生子、祝寿等),由东道主写请柬送给社头(鼓曲社的组织者),再由社头通知曲友,按期赴约。

    1938年日军占领开封后,曲友外部生存环境恶化,加之开封的鼓子曲词雅难懂,曲调复杂难学,学鼓曲的越来越少。鼓子曲的发生地开封,成了鼓子曲最先衰微之处。

    鼓子曲落户南阳后,获得了极大发展,这中间有个“地标”式的地方——南阳第一个唱大调曲子的茶社邓县(今邓州市)南阁楼曲子茶居。

    2006年4月7日,记者站在邓州南关一个小十字路口东北侧一片空地上。往前数近百年,这片长了几棵杂树、堆着水泥板和垃圾的空地终日有丝弦声萦绕,有茶香轻飘。那是1912年,民国政府邓县第一任县长上任时,在茶居接见了全城士绅,特邀曲友马腾龙、马万寿、赵金铎等人在此演唱。从此茶居成为鼓子曲经常演唱之地,这也是鼓子曲从厅堂走向茶社、走向广大民众的重要一步。

    有了第一个曲子茶居,才有了邓州城内小东关(现团结路)一条老街上密集的唱曲茶馆,最盛时有10多家。

    小东关是条老街,两边门面全是铺板门,老房子上长着高高的瓦松,进了茶馆,墙壁乌黑,靠墙摆台电视机,墙角放一口大水缸,小茶桌、骨牌方凳或长条凳上坐满茶客,多是老年人。走了四五家茶馆,皆如此。问老茶客还想不想听曲,答:想听,但现在唱家少了,只好看电视。

    有了这第一个曲子茶居,才有了遍布全南阳的无数的茶社,从厅堂到茶社,场景变了,市民、小手工业者(包括部分农民)和商人参与进来了(在此之前演唱者多为地方的精英阶层),他们带着浓厚的个人趣味开始演唱通俗的鼓子杂牌之后,鼓子曲才在南阳一带真正繁盛起来。

    鼓子曲进入茶社,促成了大调曲子和曲剧这两个“女儿”的成长。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