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鼓儿哼的落寞与坚守

日期:2014-06-22 23:12:27 作者:爱在七月 信息来源:大河论坛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一位八旬老翁说唱鼓儿哼60余年,见证南阳本地曲种的兴盛与衰落——
南阳鼓儿哼的落寞与坚守
 
 
  徐清发老人现场表演 本报记者 袁延武 摄
 
  鼓儿哼又称鼓儿词、南阳鼓词,是南阳本地曲种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鼓词艺人每到一处,必受到十里八乡男女老少欢迎,其受欢迎程度类似如今火暴的东北二人转。靳岗街道办事处兰营村,近80岁的徐清发老人,说唱鼓儿哼60余年。在今年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他已被上报为民间艺术保护人,但遗憾的是,他至今没有收到合适的徒弟。
  
  鼓儿哼 民间艺人口耳相传
  
  徐清发今年快80岁了,身体不是太好,但一说起钟爱的鼓儿哼,他满脸兴奋。
  徐清发从小就对乐曲特别偏爱,17岁时,他便跟着村里的鼓词艺人,口耳相传,学习鼓词技艺。鼓儿哼说唱的曲目分长篇和短篇,传统曲目较多,长篇可以说唱几场到几十场,有《包公案》、《大八义》、《小八义》等60余部;短篇以300句为限,或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取材于社会生活,有《拉荆芭》、《十字坡》、《桃园结义》、《刘全进瓜》、《罗成算卦》等50余篇。
  采访中,徐清发现场给记者表演了一段,只见他一手敲小鼓,一手打钢板。鼓声咚咚,钢板叮叮,节奏时紧时缓,说一阵儿,唱一阵儿,声情并茂,令人叫绝。
  
  为生计 走南闯北连夜演出
  
  徐清发在20岁时便开始只身一人走南闯北,表演鼓儿哼。他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有9年,这段时间,他独自一人,尝尽了辛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鼓儿哼发展的高峰期,他无论走到哪里表演,都会吸引大批群众前往,时常连夜演出。正因为人们喜欢听,所以大家对他们这些艺人也很尊重,轮到谁家管饭时,都会适当地改善一下生活。但因为生活困难,各家的粮食都不足,他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有时宁肯饿着肚子,也不想打扰别人
  老人说,当时他能走南闯北,全靠精彩的表演。 鼓儿哼一般说大本头(长篇),但也得在说书中间加上小书帽(小段子)。这些小书帽,演绎的都是荒诞的小故事,其幽默滑稽不亚于赵本山的小品,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一阵哄堂大笑之后,大家提起了精神,他才接着说长篇。“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悬念一个接着一个,直叫听书人大瞪双眼,心里惴惴不安,一心替书里的古人担忧……
  
  有遗憾 鼓儿哼后继无人
  
  如今生活好了,徐清发再也不用走南闯北去演出了,而会表演鼓儿哼的人却越来越少。由于徐清发名声在外,经常有单位邀请他去参加一些庆典活动。2008年七夕节,在宛城区溧河乡牛郎庄举办的七夕节传统文化表演上,徐清发作为表演嘉宾也被邀请上台,并现场说唱了牛郎织女故事,他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的访问。
  但遗憾的是,徐清发一直没有收到徒弟,他为自己的一身技艺即将失传感到遗憾和无奈。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