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的辉煌
河南相声说到京津
河南人听相声的历史,那可是老久了。“1918年,北京相声艺人刘月樵携徒王朋到周口说相声,轰动了周口三镇,这是河南人在本土第一次听相声。随后刘月樵将周口作为落脚地,常在附近一带演出,从此,相声传入河南。”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鲁银海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相声以开封、郑州、周口等地为主要活动阵地。来河南说相声的京津相声艺人有刘宝瑞、绪德贵、连仲三等一批名家,他们的演出不仅赢得了大量观众,而且还造就了一批河南籍的相声艺人。开封大相国寺市场和郑州老坟岗一带是说相声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当时河南最出名的相声艺人是刘松江。刘松江是天津张杰尧先生的弟子,得其真传,常在相国寺说单口相声,最拿手的绝活是学唱京剧旦角,别人一般用假声,而他则是吸气发声,可以达到乱真的效果。从那个时候,相声艺人开始将河南地方元素融入相声,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相声,如《各地方言》、《关公战秦琼》等。
改革开放后,相声作为曲艺的一种,再度活跃在舞台上,但遗憾的是,如今,相声在河南越来越无人演、无人看,市场存在感越来越差。
范军,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作为一名相声演员,范军堪称河南相声界的领军人物。早些年他的相声广为河南人熟知,《戏迷学戏》、《劝驴》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叫响了河南,更打破了河南“相声过不了黄河”的说法,在京津地区也说出了名堂。但这些年,相声界却少了他的声音。
“有观众问,范军,你去哪儿了?咋不说相声了。我的回答是遇到尴尬了,没法儿突破了。”范军毫不讳言,“但我从来没离开过相声,把相声这种幽默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其他的艺术表演中去了。”
当年范军曾成功地把河南地方戏融入到相声中去,使得这种带有浓郁河南特色的相声备受欢迎和肯定,如今的范军除了带着河南省曲艺团的40多个演员每年固定下乡表演相声,还搞起了河南方言话剧。一部河南方言话剧《老汤》曾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并在全国巡演。有了成绩,这在范军看来,证明他仍坚守在一线。“话剧只是《老汤》的载体,里面抖包袱的各种手法还都是相声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融入的是河南的地域特色。”
未来的走向
有坚守就有希望
河南相声遇到了什么难题?“首先有大环境的影响,幽默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了。”鲁银海说,其实主要问题还在于,一是没有好本子,“湖南的大兵,有专业的创作团队,一个好本子给几万、十几万,我们做不到”。另一个就是人才断层太厉害,很多演员不愿意继续说了,觉得没前途,转行了。
最早的相声并不是站在高高的舞台上,而是活跃在观众之间,说学逗唱,把老百姓的幽默经过“二次加工”,再把欢乐传递给观众。网络时代的到来,无形中给包括相声在内的很多幽默艺术致命一击。“你编一个段子,我不知道;我编一个段子,你没听过,相声演员搜集整理,再弄成相声,咱俩听了,都乐。”范清堂说,但网络出现后,信息传递加快了,你的段子,我的段子,很多人的段子,大家都能从网上看到,结果相声演员再去搜集,大家一听:这货,光知道抄网上的,还是老段子。
当面临包袱的重复化危机时,很多相声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演员的功底问题。“把观众可能听过的笑话讲出来,这是抖包袱,那就看你怎么抖了。同样挠痒痒,马三立为什么说了人家就乐,这就是功底。”一位相声演员说,抖包袱功力得练、得说,而且得到观众中去说,你光去晚会说,光站舞台说,那肯定不行。
网络的信息快速传递也是把双刃剑。十年前,就是凭借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
到基层汲取营养和坚守传统下的创新,是几乎每一个相声人都提及的问题。“以前的相声,‘您是某某吧?’‘是我。’‘您可好嘞?’‘好着呢。’几分钟了还没进入节奏,现在观众哪儿受得了这个。”毛子哥直言,京津等地的相声演员已大胆抛弃传统的“热场”,直奔主题,开头三两句就把包袱抖出来逗乐,相声演员需要快节奏的“跳入跳出”,才能抓住观众。“演员得适应观众的口味,不能让观众去适应演员,不管说什么样的相声,有观众听那才能叫相声。”
德乐相声社的小剧场,喷空的面对面即兴表演,都在试图回归到让演员走近观众的“原始状态”中,早年的相声就是混迹于市井之间而赢得满堂喝彩;毛子哥的脱口秀说唱则融入了更多的表现手段;即使是有了多个头衔且主要是指导后辈演出的范军,也对创新兴趣颇浓:“过段时间我也会推出自己的说唱幽默,当然得是符合我自己特点的那种。”
河南相声该怎么走,恐怕谁也没有正确答案,可喜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且有才华的新秀涌现出来。“我知道的不错的苗子就有好几个,他们都是非常有希望的,正在逐渐成长起来,将来一定会逗乐您!”范军如是说。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