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艺术崭新的名片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洛大鼓
编辑: 时间:2006-6-20 8:21:27 转载自《洛阳日报》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河洛大鼓榜上有名。这是洛阳市唯一的入选项目。近日,记者在河洛大鼓的发源地——偃师,进行了一次追根溯源的采访。
-
河洛大鼓:古老而年轻的艺术
河洛大鼓是一种集说唱、表演为一体的曲艺形式,形成只有近100年的历史。河洛大鼓的前身为洛阳琴书。1900年前后,偃师的洛阳琴书艺人段炎、胡南方、吕禄等人结伴外出行艺,遇到了南阳单大鼓艺人李狗。在联合演出中,琴书吸收了单大鼓的打击乐,并在唱腔上加以改革,一种崭新的曲艺形式产生了。1952年?偃师老艺人张天倍在武汉参加中南区戏曲曲艺汇演时,中国曲协将它定名为“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已经历五代艺人。第一代以段炎、胡南方、吕禄、李富路、高廷章等为代表,他们是河洛大鼓的开山鼻祖;第二代以张天倍、陆明智等为代表,张天倍是其中的佼佼者;第三代以程文和、陆更照等人为代表;第四代以段介平、陆四辈等为代表;第五代艺人以彭爱香、牛小枝、张怀生、陆永成等为代表。
河洛大鼓的表演不乏精品。程文和自编的新书《李老三修渠》、整理的曲目《拳打镇关西》,1958年参加全国汇演获得一致好评,并进入中南海表演,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的亲切接见,《李老三修渠》收入《河南十年曲艺选》。由段介平演唱、陆四辈伴奏的河洛大鼓,上世纪70年代三度晋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并在中央电台、河南电台录音展播。
走访老艺人:感受河洛大鼓
麦收时节,在偃师市文化馆干部陆永成的陪同下,我们对大鼓艺人进行了走访。在上世纪80年代,陆永成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同时说书,创下了“四世同堂”唱河洛大鼓的佳话。我们来到邙岭乡东蔡庄村,见到老艺人陆四辈。
陆四辈今年65岁。16岁走红,进入偃师县曲艺队,师从老艺人张天倍。他和师兄名艺人段介平合作,创作了《平原枪声》、《黄河激浪》等名篇名段。1971年起,他曾和段介平为洛阳地区举办七、八届河洛大鼓培训班,1981年后回到偃师,还举办过两次培训班。应我们所请,陆四辈先生为我们唱了一个河洛大鼓小段《老包夸桑》,只听羯鼓一声,震人心魄,字正腔圆,令人拍案叫绝。
在佃庄镇,我们见到了牛小枝和耿文信。牛小枝,从1974年开始,和表叔耿文信合作演出。令人感动的是,耿文信从1980年开始,坚持记演出日记,30年如一日。这本纸张发黄的笔记本,简直就是一本河洛大鼓的演出历史。在东大郊村牛小枝家里,她为我们演唱了一段《吕蒙正教书》,让人感受了另一类风格的河洛大鼓。在庞村镇,我们拜访张怀生不遇。我们看到了他许多获奖证书,有河南省民间艺术节汇演金奖等10多个……简直就是个获奖专业户。听着河洛大鼓,深深地感受到民族艺术在心灵中的震撼。
河洛大鼓:呼唤振兴之路
随着影视等媒体的冲击,河洛大鼓的市场急剧萎缩。偃师的五代艺人中,还能演出的只有21人,至今仍活跃的艺人仅10多人。河洛大鼓申遗成功,老艺人们都异常欢欣鼓舞,为振兴这门艺术,大家献计献策。在政府的扶助下,可以继续举办书会、组织培训班,还可以在艺校开设河洛大鼓课程,在电视等媒体开办展示平台,培养新人;借鉴巩义等地经验,普及“寿书”、“婚书”等形式,培育市场。同时改革河洛大鼓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的再创作,排演戏剧。新的时代为河洛大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历史已将振兴这种民族艺术的重任摆在我们面前。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