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艺大事记(建国前)

日期:2012-01-10 13:35:57 作者:马紫晨 信息来源:河南曲艺论文集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明代
太祖·洪武间(1380年前后)“宣卷”传入沁阳、温县一带。时,朱元璋对封藩的“亲王之国,必以词曲千七百本赐之”。
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圣旨“学唱的割了舌头……”。
朱有燉(1369——1452)自号诚斋。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定王朱棣长子,生于开封,袭封周王,谧宪,世称周宪王。所作杂剧今知有31种,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李梦阳《汴中元夕》:“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辉独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牛恒“唱彻宪王新乐府,不知明月下樊楼”。此足证朱有墩“散曲”影响之大。
惠帝·建文(1401年)始,有墩“暇观制乐府,被新声,梁园仕女弦歌之”。
成祖·永乐初(1406年前后)〔哭皇天〕〔玄鹤鸣〕等传入河南。
成祖·永乐九年(1411)七月,禁词曲。
成祖·永乐间(1414年)前后,开封再度成为教坊乐伎、歌舞升平的繁华地。设“清唱局”。相国寺内“每日有说书……百艺逞能”。其时,河南城乡有“弹琵琶演说古今小说”者。
宣宗·宣德元年(1426),钦赐乐人“随驾侍候奏乐,其中多有出奇美色伎女,善次谐、谈谑,抚操丝弦,撇画、手谈、鼓板、讴歌、蹴圆……无不精通”。
《如梦录》:赴相国寺、萧墙街“听谈古,说因果”。“丝竹管弦声盈耳……亦有戏棚杂耍”。
蓝茂(1397……1495)字廷秀,洛阳籍。通经史,精声律,旁及医道。有《中州韵》等著作行于世。
英宗·正统(1436年)前后。禹县顺店创建“清音社”,演唱清音小令,曾到南阳等地演出。清中叶以后改唱鼓子曲。其时,中原小令已“浸淫日甚”,李梦阳、何大复等名士对之评价甚高,认为“可继国风之后”。
英宗·正统间(1444年前后)“弹词多瞽者,以小鼓、拍板,说唱于九街三市。亦有妇人以被弦索,盖变之最下者也”。
宪宗·成化(1465年)后,禹县曾有新曲〔打丫头〕之演出。
孝宗,弘治末(1502年前后),李梦阳(甘肃庆阳籍,后迁徙开封、扶沟)评说街头演唱“如今里巷之词曲,不学而能之,急徐高下皆板眼,所谓知音也。及问其出某吕某律,敦宫孰商,则不知也。”
武宗·正德初(1506年)〔山坡羊〕流行中州。
世宗·嘉靖初(1525年前后),中原又行〔琐南枝〕。
世宗·嘉靖间(1540年前后),汝州有“合生”演出。
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5)河南巡抚章焕巡视睢州,曾题诗盛赞当地说唱艺术景况。
穆宗·隆庆(15fi7年〕前后河南流行〔寄生草〕。
冲宗·万厉元年(1573),谢榛“年十六,作乐府商调,少年争歌之……冬,复游彰德(今安阳)……酒阑乐止,命所爱贾姬独奏琵琶,则榛所制竹枝词也”
神宗·万历间(1594年前后),汝宁(今汝南)知府赵南星著《芳茹园乐府》中多采用〔劈破玉〕〔金纽丝〕等俗曲。
同期:〔玉娥郎〕亦流入河南。是时,中原地区传唱的小令〔银扭丝〕〔山坡羊〕〔桐城歌〕〔罗江怨〕〔寄生草〕〔打枣杆〕〔挂枝儿〕〔哭皇天〕〔耍孩儿〕等曲至今仍保存在鼓子曲中。
神宗·万历间(1600年前后),汝宁知府赵南星撰写的《横山烈妇》为民间艺人所习唱。
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有《汴省时曲》刻本传世。
光宗·泰昌(1620年)前后,“灶书”起于河南固始和安徽阜阳一带,演唱《七世姻缘》故事。
熹宗·天启五年(1625),唯县袁家山吕祖坛落成,道教系统的曲艺(渔鼓道情、大鼓书等)艺人云集该地,咏诵歌之。
思宗·崇祯间(1635年前后),许州(今许昌)河街书会和铁炉庙书会相继兴起。会期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日始,十六日闭。迄今不迨。同期:西华县举人理毯(?)创编渔鼓曲词。睢县演赵陛对“乐府小剧”。大鼓书在信阳一带兴起,固始籍名艺人苏昆生在江南作场演唱。
明末:禹县建“养子院”,收容残疾人学习曲艺以谋生,院址在天宁寺中灶爷店。有院田三百余亩。最多时曾收养四百余人。1948年解体。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