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艺的辉煌、困境和展望(之三)河南曲艺振兴之道的探索

日期:2022-10-11 13:30:00 作者:吕武成 信息来源:本站投稿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图片

河南曲艺的辉煌、困境与展望

(之三)

河南曲艺振兴之探索

吕武成

河南曲艺振兴之道探索

曲艺这棵大树有纵上所述的种种 “病”因,又得不到良好的医治而花落叶衰,渐渐枯萎。曲艺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困扰,不得不从辉煌的巅峰跌下神坛,滑向低谷,进入到“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凄凉残景。

难道象世上万物生老病死的规律一样,民间曲艺真的气数已尽,命该衰亡吗?能不能重新赋予她生命,使其枯木逢春呢?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河南曲艺数千年来历经挫折,哪一次不是一场生死涅槃的历练?但都咬牙挺了过来。风雨过后,仍见彩虹。目前曲艺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磨难”,也许会引发一场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也许不再叫“曲艺”了,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曲艺的根还在,曲艺的魂就不亡。人类有一种复古意识,有一种追求返璞归真的情感。当人们厌倦了灯红酒绿,喧嚣浮华的都市生活,山野茅舍、粗茶淡饭或成了奢侈的享受;当人们从震耳欲聋、热情狂放的通俗音乐中走出,步入书场,欣赏一段朴实无华的鼓词、唱曲,或许将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艺术享受。

世上万物大都是循环往复,潮起潮落,兴衰更迭,起伏式推进的。有高峰,必有低谷;有失败,必有成功。河南曲艺亦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曲艺,不可坐以待毙,也不能坐而待时。机遇是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必定失败。作为曲艺人,作为曲艺人的组织、“主心骨”的河南曲协,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提高艺人自身素质。说一千,道一万,艺人自身是关键。作为曲艺人,强硬的业务素质,精湛的技艺是与其它艺术品种争雄的本钱;作为曲艺人,只有自强、自信,奋发向上,不断地充电,补充能量,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夺得一席之地。“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艺人不努力,低沉消极,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甩不上墙的烂泥,曲协、政府纵有回天之术也是枉然。

二、呼吁社会对曲艺多一分关爱。曲艺不景气,曲艺艺人没饭吃。好多人归咎于曲艺本身,自己不努力,不创新,不进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害得丢了饭碗,怨不得别人!一种艺术的衰退难道都是艺术自身不努力的过错?并非尽然。曲艺艺术,尤其是一些濒临危亡的民间说唱艺术,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经不得折腾,稍纵即逝。就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病人,社会、政府应该怎么办?如果加大鞭策力度,大声呵斥,不要装熊,站起来,挺起腰杆,振兴曲艺!能振兴得了吗?口号喊得山响,也站不起来,只能加剧死亡。政府和社会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除尽力抢救、挽留外,给予更多的关爱、呵护。不是刺激,打加强针,而是增加营养,耐心调理,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才有可能让垂危的曲艺起死回生。

善待民间曲艺,善待民间艺人,不能只停留在政策表面,仅说说而已,而是应该落到实处,让艺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七十二行哪行最苦?民间艺人。他们游荡江湖,终生为艺奔波劳累, “土里刨食”也罢,“巧要饭”也好,但自食其力,没有向社会伸过手,社会也从没有看起过他们。如今他们老了,病了,土里刨不来食,要饭没有给了。怎么办?谁来可怜他们,谁来扶持他们一把?

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农民的养老问题,农民种地一生,养活了几亿人口,为国家贡献粮食一辈子,临老没有退休金实在可怜。但很少有人留意和关注过民间艺人,他们把一生付给了艺术。为艺术奉献了一辈子,得到微薄的回报难以养家糊口,临老时他们得到了什么?如果提议给民间艺人发退休金,大多数人会不会感到是笑话呢?好多人很难理解,民间卖唱艺人有什么贡献,怎么能和国家退休人员相提并论?岂不知艺术是无价的,那么为艺术奋斗一生的人呢?

给民间艺人发退休金是一种奢望,但最起码该享受应有的补贴吧。国家每年下拨的曲艺类的“非遗”保护资金,有多少真正的花到民间艺人身上?恐怕连零头也没有,更多的被浪费掉了。让艺人吃饱饭,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抖起精神,鼓起劲头,更好地振兴曲艺。否则,饭都吃不上了,生存都成了问题,哪有心思再去侍弄这些事儿?同时,艺人待遇提上去了,也使后来者看到曲艺也有饭碗可端,能吸引、促使更多青年一代加入振兴曲艺的行业,年轻一代参与了,注入了新鲜血液,振兴曲艺是不是就有希望了?

三、让曲艺回归本真。任何的文化艺术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古代说唱艺术也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前提下产生的。但真正地兴盛、繁荣起来,则是走向民间,面向普通大众的结果。曲艺之秀,只有面向基层,接近地气,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曲艺的本身就是寓教于乐的艺术,某种程度上可起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正气,提高精神文明的作用,仅此而已。但她只是一种娱乐,不是专业的宣传工具,让承载过多的政治任务,实在是勉为其难,瘦弱的肩膀难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到最后必然压垮了她。让曲艺多一分自然,少一点应景,让其良性发展。曲艺组织,政府部门莫过多的,人为的强塞进一些政治元素,使其失真、变味儿。明为振兴,实为害了曲艺艺术。

四、曲协组织宜“上应天意,下顺民心”。这里的“天意”,是党和政府正确的政策导向,“民心”是曲艺人正常的心声、心愿。曲协,是曲艺工作者与党和政府联系的桥梁。一方面坚定不移地传达、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把曲艺人的苦衷、愿望真实地反馈给上面,为曲艺人争取更多的权益。其责任和担子何等重大?

曲协组织若一味地迎合政策,顺应上级,眼光只往上面瞟,不往下面瞅,不到基层去,不了解曲艺真实的民生,势比会失去曲艺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从而失去了组织力和号召力而成为虚设。作为曲协组织,应该少喊口号,多办实事;少说大话、空话、套话,多设身处地,想为曲艺人所想,做为曲艺人所做,这样才能聚集人气,调动曲艺人的积极性,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携手共进。人心齐,泰山移,何愁曲艺不兴?

五、面向底层,专注草根。我们的曲协组织,我们的媒体,大多会去追捧那些披着五彩缤纷光环的明星和所谓的大腕儿,而很少有人去关注、报道那些处于最底层,最辛酸,最鲜为人知的草根艺人。我们的社会,“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寡。我们的文艺届,我们的政府,大多看重上层文化领域的佼佼者,而忽略或歧视民间曲艺和民间说唱艺人。殊不知民间曲艺才最具人气,最接地气,殊不知“高手在民间”,或怀才不遇,或深藏不露。

近些年抖音、快手等小视频挖掘和发现了大批身怀绝艺的民间高人,技艺另人叹服,也引发了小视频的火爆。“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他们是民间曲艺艺术中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力一点也不比所谓的名家、明星差,是振兴河南曲艺事业不容小觑的中坚力量。急需文化部门,曲协组织及时地去发掘、保护和重用。

六、探索曲艺的体制保护之道。河南民间曲艺有双重身份,双重领导。既是曲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受曲艺家协会领导,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管辖。由于管理权不专一,不明朗,含混不清,造成管理上的盲区,其弊病前面已述。

作为河南曲艺的专业组织,河南曲协应该向上级政府提要求,向文化部门提建议,向政协、人大提议案,探索曲艺的体制保护和管辖权问题,完善适合曲艺可持续性发展的保护机制。只有为曲协争取的权益和经费,才能真正地为曲艺做主,为曲艺办实事、办好事,从而发挥振兴河南曲艺的关键作用。同时,建议曲协和文化部门的“非遗”保护中心消除各自为政的隔阂,打通曲艺保护通道,友好合作,携手共进,群策群力,为河南曲艺的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七、先保护传承,后创新发展。河南曲艺剔去表面繁荣的水分,已进入濒危状态。传承、振兴曲艺艺术,不能操之过急,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珍稀曲种。目前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去改革,去创新,去适应时代,而是想方设法如何去挖掘,去抢救,去挽留。只有留住了,才有传承的资本,留都留不住了,拿什么传承?挽留是传承的前提,而传承又是改革创新的基础。留住了,传承下去了,改革创新是后一步棋。

怎样挽留?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即将流失的传统经典曲(书)目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整理出版,作为振兴的根本和依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给现存老艺人的曲目录音、录像,让后人传承有据可依,有规可寻。

怎样传承?千方百计提高曲艺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进来,则传承有望。曲艺进样园,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曲艺,喜欢曲艺,不失为最佳传承之道。但不能应景,走过场,不能随意篡改曲艺的本真,更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曲艺传承功夫太深,是一项艰巨的,漫长的系统工程,戏曲届有句行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能仅凭上几节课就认为已经培养成传承人了,是极不科学的,是不符合曲艺艺术发展规律的,更是极不负责,好大喜功的浮夸作风。

怎样改革创新?应该从提高自身做起,把艺术精以求精。在守住根本,不违背曲艺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引进、借鉴其它先进艺术的精华,科学性地为曲艺所汲取,而不是生搬硬套。改革创新的目地是丰富、发展、壮大曲艺艺术,而不是一个劲儿地全力模仿别人,回头一看,咦,怎么把自己给弄丢了?

民间艺术的源泉不会枯竭,河南曲艺有顽强的生命力,绝不会消亡。前面的路充满阳光,但也是漫长的,曲折的,且布满荆棘。传承发展,改革创新,伴随着利害得失。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曲艺的创新改革,得到的同时,必然要舍弃一些。曲艺的改革者们需要有智慧的决择,既不能丢失自我,也不可敝帚自珍,更需要有刮骨疗毒之勇气,壮士断腕之豪情!

振兴河南曲艺,任重而道远!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