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

日期:2012-07-04 22:04:25 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山东快书早期因专说武松故事,民间俗称“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又因曾用竹板击节。也叫竹板快书。一人持板(竹板、钢板、铜板)击节,用山东方言说唱。
民国十五年(1926)前后。山东省的戚永立等到河南的周口、商丘撂地演唱《武松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高元钧曾在商丘、周口、驻马店等地演出。四十年代末,开封相国寺、郑州老坟岗、商丘朱集以及周口、漯河一带,山东快书的演唱活动逐渐频繁宗水泰、鲍志安等经常在商丘朱集新市场内演出,但他们的演唱仍处于较原始状态。演出时斜披着褂子,半裸着肩膀,粗话、脏话时有出现。一见妇女进场,便急忙抱拳央求:“大婶大嫂您走吧,俺们嘴里没好话。”
L952年,宗永泰加入郑州市革新曲艺团,成为专业山东快书演员。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高元钧的一批传人从部队先后把山东快书传到河南各地,如河南荣军休养院的革命残废军人杨明扬,禹县新峰煤矿的张国宪,焦作市群众艺术馆的闪光等。他们经常演出《武松传》、《小大姐翻身》、《一车高粱米》、《抓俘虏》等曲目。此外,还有南阳县的袁清岑,他改编演出的《半夜鸡叫》很受次迎,很快在河南各地流传开来。
1964年前后,在全省组建《乌兰牧旗》文艺宣传队的高潮中,山东快书的演唱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受业于张秀超的固始县文化馆的曹家振不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向阳苖》、《鸭棚斗争》等十多个快书曲目,还培养快书演员六十多名,在固始县有一定影响。
1978年后,全省多数专业曲艺团队中,都有山东快书的演唱活动,一批中青年演员活跃在曲艺舞台上。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快书节目,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演员如师承宗永泰的王豫生(中原油田文工团团员),他摒除门户之见,既有“高派”快书的气质,又吸收“杨《立德)派”快书的特点。尤其他场上动作洒脱,不落俗套而被人称赞。经他培养的青年快书演员陈涛调入河南省曲艺团后,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外还有开封市文工团的王启发,许昌市的李志方等。都曾在省、地、市曲艺会演中获奖。在创作方面也呈现繁荣趋势,陆续涌现出《刘老汉搞革新》、《找花镜》、《唐知县审鸡》等一批较优秀的曲目。
1980年10月,高元钧应河南省文化局、河南省文联之邀,回到家乡郑州,参加“曲艺创作座谈会”。并在河南人民剧院公演山东快书传统曲目《武松装媳妇》,轰动了郑州。10月30日,《河南日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情比火热,书比酒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专业曲艺团队的减少。山东快书的演出活动趋于停滞。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