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

日期:2012-07-04 22:07:50 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故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曲艺新品种,流行河南全省。

民间的讲故书由来已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泛活动于城乡各地。但这些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均为口头创作,无作者姓名。在群众中口头流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省大部分县、市文化馆相继配备民间文学专职干部,组织乡镇、厂矿、机关、学校进行故事创作、整理理和演讲活动。出现了有专人创作的新故事和走上舞台进行表演的故事员。如1955年前后,南阳市工人俱乐部蓝健民便开始举办周末故事会活动。他先后演讲过《青山血泪》、《江水滔滔》,《红色保险箱》、《猎字l00号》等新故事。1963年他把《雷锋的故事》搬上舞台,又把长篇小说《桐柏英堆》改编演讲,颇受群众欢迎。

他用河南方言演讲,口齿清楚,采取站式,以讲为,。以表演为辅,注重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运用。他的丧演被人们称为“讲表式”。

1965年春,河南省文化局举办新故事创作、说讲研究班。各地、市、县主要抓故事创作、演讲活动的文化干部和故事作者、故事员参加。不仅创作了《治洪山》、《元金堂》、《太行货郎》等二十篇新故事,而且还进行了三百一十八场讲故事活动。在此影响下,各地、市、县相继举办了故事培训班。仅嵩县在1965年至1974年期间就办了十五期,培训故事员、创作员近千名。灵宝县文化馆举办故事培训班二百多期,培训故事员四千五百多人。中共温县县委还发出通知,要求各村都要组织三至五名故事员,大讲革命英雄故事、战斗故事及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故事。1974年,全省各地、市、县公社、大队均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要求配齐五大员,即报道员、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思想宣传员、政治辅导员和故事员。河南省出现了数以万计的故事员,在全省城乡形成了一股群众性的讲故事热潮。新乡、洛阳、周口、商丘等地区及所属各县还相继举办了故事汇演。演出了《母女会》、《铁旗杆》、《水生的战士》、《红嫂》、《追木耳》、《重逢》等新故事。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较好的青年故事演讲员,如商丘地区的梁军(女),1974年调入河南省曲艺团后,成为该团的专业故事演讲员。这一时期,故事的表演方式除最常用的讲表式外,还出现了“朗诵式”的演讲方式,即用普通话吸收诗歌朗诵的特点,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韵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事演讲活动又出现高潮,19804月,河南省文化局在新县举办河南省故事创作学习班。1981年底,唐河县故事员赵云生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的故事说讲观摩座谈会,他演讲的故事《喜宴上的喜客》受到了好评。19825月,河南省文化局在南阳地区召开故事创作演讲现场会,并于同年11月举办全省故事汇讲。十八个市、地的一百零五位代表参加,共讲故事五十七个,评出赵维莉等十八名优秀故事员。这一时期。南阳地区的故事创作及演讲活动最为繁盛。1979年至1985年,共举办四次故事会,演讲故事二百四十多个。其中杨山林创作的《看风水》、《死猪官司》,阎天民创作的《书为媒》,王国全创作的《一百个称心》,王岳松、欧阳河创作的《金风赎婆婆》,范牧创作的《李小峨闹分家》等,在会讲中获奖。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具有不同演讲风格的故事员。如南召县褚虎臣,他吸收民间故事的说讲特点,取坐式,用本地方言,娓娓讲述,无大的表演动作,但讲究感情的表达,具有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特色,被称之为“拉家常式”。采用此种演讲风格的还有新野县的杨清江及南阳县的田兆宾等。此外,内乡县张雪月,唐河县姚英敏及社旗县王万灵等,则借鉴评书的表演技巧,取站式,用普通话,以演讲战斗故事、武侠、侦破故事为主而形成的“评书式”表演风格。南阳县边傅冉、鲁紫慧吸收单口相声的表演技巧,取站式,用普通话或地方方言,以演讲讽刺故事、喜剧故事见长而形成的“单口相声式”的表演风格。

随着故事演讲风格的多采多姿,故事演讲活动在河南全省更为普及,并涌现出一支庞大的创作队伍和故事员队伍。如陈谷创作的《回马枪失灵》、王留根创作的《夜盗神鸡》等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故事员中,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赵维莉被誉为“中原故事大王”。

故事这一新兴曲种,主要是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提倡组织下,使其逐渐形成和繁盛起来的。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些专业曲艺团队中,有少数专业故事员并进行营业演出外,其余均为业余性质的非营业演出。至1985年,随着河南全省性有组织的演讲活动逐渐减少,故事的发展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