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曲艺振兴的出路

日期:2011-12-03 21:22:22 作者:君临天下 信息来源:新浪博客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在一次会议上,谈起曲艺的状况,姜昆心情沉重地讲起了他在山西看到的潞安大鼓一例。只有28人会唱,其中21人是盲人。最年轻的两位,今年也分别是43岁和44岁了。那么作为曲艺大省,河南的曲艺是什么状况呢? 2005年9月16日,参加河南第七届相声小品颁奖晚会后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谈起河南曲艺的发展现状说,河南曲艺像颗“枣核”,中间鼓,两头尖。走着一条由以前缺少演员,到演员享誉全国,再到目前不景气的路子。4 U7 r  w6 K0 P) O
7 `6 x+ P& ]: u- B
    在河南,今年农历正月十三,河南省宝封县规模空前的马街书会上,人们不仅看到了处于下滑状态的马街书会在政府扶植下猛然间的璀璨,也仿佛看到了曲艺发展的一线曙光。. o' D; }1 t) O: n
1 L" t( Z( q- a9 D: f
 

温故知新
k* f* i3 X1 k
   

    曲艺是什么?河南的曲艺都包括哪些?你听过大调曲子吗?听过三弦吗?了解河南坠子吗?
t- _' H) Q
    记者对身边年龄20岁至30岁的10多位年轻朋友进行了一次调查。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万般艰难。结果,自然令人失望。仅有一人答出1道题。原因是,他曾听到从南阳老家来的爷爷偶然提起过大调曲子。记者不忍心再往下调查20岁以下的人群。1 d3 y. E' Z6 m$ i+ e: m
: x6 P8 }" m3 y& X; ?
    曲艺到底是什么?

   “王小玉(白妞)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向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几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每一个从中学走来的人,大概都学过从刘鹗《老残游记》这部书中摘录的这篇课文。记得当时这还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大家中学时代就从文字中感受过女艺人王小玉说唱艺术的美。9 j( z3 ^, r9 T

    实际上这就是曲艺。这是曲艺中的山东大鼓。
, u/ o9 M. l! }% |
    “生旦净末丑,人神马牛狗;满台风雷吼,全凭一张口。”
q: i" H1 x2 }; i' {- ~. L
    其实曲艺就是说唱。就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各种说唱艺术、如弹词、相声、快板等。* s; ?1 w! k; I' t1 N! e$ c  x# u
) 2 P; }5 j: Y/ s' B/ a
    河南是曲艺之乡,中国的许多曲艺艺术发源于河南,而最后衍变走向全国的。早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评词,宋朝时期,开封就已经出现了20多种说唱的形式,流行了专业“说话”的艺人。自秦汉以来,曲艺在河南唐宋明清各朝都出现过繁荣时期。长期以来在河南境内流行最广的就是评书和河南坠子。对评书,不说河南的大家,就从前些年整个的评书领域来看,刘兰芳、单田方、袁阔成、田连元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他们引领着人们精神消费的一个时代。甚至现在坐在出租车内,还能听到的哥们听评书的悠闲。它毕竟还在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着。而河南坠子自从三弦艺人乔治山首创后,距今已经坎坎坷坷走了近200年的历史。
V( k$ h' z
    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河南坠子已经形成了“豫东调”、“豫西调”两个流派,并逐渐外传至豫北、冀南及鲁西地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的乔利元和生于内黄县的乔清秀结为夫妻。他们夫妇二人博采众长,把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天津大鼓、河南梆子、河北评剧、山西梆子等剧种、曲种进行移植,对河南的坠子进行了改革,最终形成了乔派坠子即北路坠子。与“豫东调”、“豫西调”形成鼎立之势。夫妇二人在天津演出轰动津门。二人也因此被称为“坠子皇帝”和“坠子皇后”而蜚声津门。二人受当时的日伪反动势力折磨英年早逝。自从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第一个女演员张三妞后,又加上乔利元夫妇的影响,特别是乔清秀作为女演员的推动,相继出现了董桂芝、程玉兰等流派。解放后,河南又涌现出了赵铮、刘宗琴等大师级别的坠子女表演艺术家。赵铮是中国曲艺历史上唱河南坠子的第一个大学生,她以感人心腑的细腻表演和独具特色的“赵腔”,形成了赵派。刘宗琴以粗犷豪迈的表演,字字铿锵的“白口”形成刘派。可以说,河南坠子呈现出了流派纷呈的局面。
 T+ P# X" F
 

喜忧参半
b9 z5 D
   

    2月23日,已经81岁高龄的赵铮老师在她的卧室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为曲艺呐喊一辈子的老人,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她并没有息肩。作为河南省曲协的名誉主席她还在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曲艺的发展,通过写书对艺术进行自我抢救。她把自己曾孙女的小相框放在自己书桌上,写累的时候,就抬头看看自己对面的“下一代”,来为自己鼓劲儿。

    谈起曲艺过去的发展状况,赵老显得特别沉重。她说:“河南曲艺将来的前途是个未知数。从‘文革’到现在,就是上世纪80年代,我办曲艺班时曲艺红火了一阵子。那时带着曲艺班的学生在天津、武汉等地演出,也出了几个人才,出了不少的好学生,象王小岳、张平等。培训班办了10年,3届学生,200多名。因为学生学习都很好,在社会上反响很大。由于学生举止行动,演出方式没有艺人习气,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受到上级领导重视,成立了曲艺团,学生毕业留团里一部分。改行留戏校教书一部分。那个时候,对曲艺我是看见点儿曙光。”老人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里。
s( Y3 f3 F
  “您200多学生内,现在从事曲艺这行的多不多?”记者问。- O6 Y1 |2 _! ~7 t
  “不多,县市的学生回去以后,由于当地没有曲艺组织。大都改行了。许昌的胡润芝、宝丰的赵玉萍几个为数不多的学生,现在还在坚持着。”
  “那时曲艺班还有民间生源,后来县市没有了曲艺队,生源就少了。我一退休,省曲艺班的教育就完了。”. i; A' A* k$ ^8 }! b
  “ 省曲艺班的教育就完了”这句话,赵老重复了两遍,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传的无奈。' A) L4 T( R+ B
  “曲艺团现在怎么样?”记者问道。# f& l" o: w) _8 {) G( ~" d
  “曲艺团不怎么样!范军说相声时,偶尔还唱唱河洛大鼓。唱唱坠子。河南坠子很少上台了,王小岳(英年早逝)在时,上台也多是演小品。不说这了,说这很伤心。”老人不想再谈她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的曲艺现状。

    河南曲艺家协会顾问庆遂增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起解放后河南曲艺的发展状况,他说:“曲艺的地位得到提高,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曲艺未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关爱,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曲艺队伍很少有吃‘皇粮’的,尤其是民间曲艺几乎没有吃‘大锅饭’的,人们称曲艺是属‘鸡‘的——自己挠食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曲艺的生存和发展。‘文革’中,曲艺成了‘重突区’,受到了残酷的摧残,曲艺之花凋零。‘文革’后曲艺有所恢复,但至今尚未恢复元气,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庆遂增告诉记者河南曲艺严峻的形势,他说“现在由于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在新的挑战面前,曲艺队伍乱了阵脚,几乎没有招架之力,有的转行,有的跳槽,有的‘孔雀东南飞’。溃不成军。据有关部门1985年的统计,我省原有曲艺47种,能盛行演出的仅有3种,占6%。偶尔演出的有13种,占28%。业余断断续续演出的有17种,占36%。消亡14种,占30%”。

    去年9月16日,参加河南第七届相声小品颁奖晚会后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谈起河南的曲艺的发展现状说,河南曲艺像颗“枣核”,中间鼓,两头尖。走着一条由以前缺少演员,到享誉全国,再到目前不景气的路子。$ # E4 Q$ E' D( I2 ~
- X, q7 E; b1 Q# P) a, O2 m
    不光是河南的曲艺,其实曲艺的不景气现状在全国是个共性。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领导竭尽全力地为曲艺的复兴奔走呼吁。姜昆说:“曲艺作品无论从数量,质量,社会影响力以及创作队伍的现状,与其他姐妹艺术相比,都有着明显差距。优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曲艺长足发展的瓶颈,这不仅影响到曲艺的现状,更关系到曲艺的未来……我们不能再等了,不能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去呼吁抢救,振兴,不能在无力回天的时候去领受祖宗赐予我们的败家子称号。”

迎来机遇

    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今曲艺的式微?姜昆用五大浮躁直言不讳地指出曲艺发展的绊脚石。他说:“五大浮躁干扰了曲艺的发展,这就是作者浮躁,舞台浮躁,观众浮躁,媒体浮躁。”刘兰芳说,“曲艺最大的问题在于演员们没有演出场所,这既影响了与观众的交流,也使曲艺艺术家的生存陷入困境。专业人才后继乏人,也制约了作品的创作质量。但是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创作出好节目,创作出好作品,有意识地培养曲艺人才,就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观众。”    x: D6 n# ~3 f7 ]2 W

   针对曲艺观众的一天天流失,除少量的农村外,河南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曲艺的市场。尤其在城市,仅剩下了小品和相声独撑危局的局面,以及传承人缺乏的现状。在过去的一年内,河南启动了每年都要重点培养几位文艺界人才的“文艺人才培养工程”。范军成为河南曲艺界的唯一一位培养对象。河南如此重视曲艺人才的培养,开了全国的先河。此外河南实施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在今年农历正月十三,河南省宝封县规模空前的马街书会上,人们不仅看到了1000多个艺人,十几万群众参加的隆重场面。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这是多么大的演出舞台。而且在传统“写书”的基础上,还推出了“写书竞拍”活动。为曲艺走向市场进行了尝试。姜昆还办了一个河南坠子尖子人才培训班,招收了25人。请北京的专家讲课。处于下滑状态的马街书会在政府扶植下猛然间的璀璨,令彷徨中的人们也仿佛看到了曲艺发展的一线曙光。曲艺面临的一系列机遇,河南曲艺界发生的一系列大事情,以及曲艺界新变化的“风吹草动”。在采访赵铮老师时,记者没有想到久不出门的赵老对此是如此的了如指掌。

   “您怎么啥都知道?”记者问。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赵老的回答是裹着爽朗笑声的。6 h( D' ^% R! H- e
* J$ O" l' D+ c" X
    赵铮老师说:“最近,我很高兴,我看到了河南曲艺的曙光。我今年81岁,为曲艺吆喝了是因为吆喝曲艺一辈子,才划成右派的。‘文革’期间,被抄家,游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马街书会、河南坠子都被吸纳了。现在省里开始抓文化了,我很欣慰。看到河南坠子的一线曙光。作为人,如果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不忠不孝。为官也一样,如果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不忠,对祖先的不孝。”赵老控制不了自己的激动,言语也激烈起来。
 i
 

撑起明天% h( J# J3 ~( c9 F3 F

    面对这一个一个新的变化和发展机遇,河南坠子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曲艺家协会顾问庆遂增,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河南曲协通过赞助、利用媒体优势、由中国曲协牵头。举办了七届相声小品大赛,两届全国故事大赛。可目前河南曲艺面临的形势还是严峻的,农村田间、地头,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产物。一人一台戏的评书,与目前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现在没有了过去的牛棚,没有过去的场院。现在农村土地都承包了。一些地方只有昏丧嫁娶才用上曲艺。这对目前曲艺的生存发展很不利。从大的方面来看,河南也应该成立曲艺集团公司。把全国曲艺的明星、名人统揽下来。集中力量打造品牌。为曲艺的发展拓展渠道,通过渠道拓展市场。如可以参加企业的促销活动。参加政府举办的茶叶节、食品节。把有活力的剧种推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对不死不活偶尔能在农村演出的剧种要调查研究。可以参加如马街书会、巩义市小里河曲艺节等。政府应该实行保护政策。提倡民办曲艺事业。对已经消亡的剧种应抢救保护。赵铮老师说,曲艺的发展还应从教育着手。从曲艺教育班做起。然后是扩大演出阵地。培养观众。再好的曲种,老是不唱,也存活不下来。( t7 F9 r0 W: J  K% N6 X

    曲艺作为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正由过去的各艺术门类普遍面临经费不足,人才断档,演出市场萎靡的现状,过渡到如今的悄悄起着变化。前段时间,天上掉下的郭德纲,突然出现。搅皱了中国相声界的一池春水。作为曲艺大省的河南,曲艺也在困境中变奏,悄悄地起着变化。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