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鼓

日期:2012-06-15 11:36:47 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又名犁铧大鼓、梨花大鼓,俗称“梨花调”。流行于豫东商丘、开封、豫北范县、南乐,豫南信阳等地。

清光绪年间,豫东商丘、永城、夏邑、开封,豫北范县、南乐、原阳以及豫西南南阳、郏县,豫东南正阳等地都曾有来自山东的艺人演唱山东大鼓。他们左手击打月牙形铜板或铁板(早期为犁铧片)击节,右手敲打书鼓,站唱,无丝竹伴奏,与河南大鼓书的演唱形式相似。因而不少河南大鼓书艺人习唱。

清光绪末年,山东大鼓的演唱队伍不断壮大,仅范县一地就有五十多人,均为男性。其中有较大影响者为铁皮蚰、李明和、李德兴、李相庭、娄教田、段教玉等。其唱腔朴素浑厚,豪迈有力,说唱并重。所演曲(书)目多为《隋唐》、《呼杨合兵》等长篇大书,并多在农村活动。

民国初年,自山东来的女艺人大量涌入开封相国寺。山东大鼓成为汴梁曲坛主要流行曲种之一,并为上流社会所顾盼。民国六年(1917)8月4开封《豫言》报登载《大梁竹枝词十首》中言其盛况:“热闹无如相国祠,游人最好夕阳时,三三五五肩过,去听梨花大鼓词。”当时,在相国寺前院的山门殿,东西钟楼和鱼池沿西火神庙,都设有山东大鼓书场。这些书场陈设整洁,一般可容数十人。在其中演出的有九班,著名艺人有三四十人。尤以“四王”为代表,即英艳王徐翠兰、妩艳王杨金喜、庄艳王杨金玉、秀艳王李大玉。此外,还有谢大玉、响三省、陈三童等。这一时期,开封的《大梁日报》、《天中日报》、《岳日报》、《梁日报》、《河声日报》等都对她们的演出经常报道,并辟有《书场》、《书评》等专栏。一批文人骚客竟相顾曲捧场,醉痴成癖。甚而结党联盟,确定党纲社规。如以十兰太保为首,结社为白菜心捧场者谓之齐芳社(因白菜心名杜兰香,其女名大桂。取其兰桂齐芳之义),制定社章九条,有违章者予以重罚。捧徐翠兰者谓之徐党。捧李大玉者谓之李党。艺人们除在书场演出外,还常被邀到书友家中唱“堂会”。谓之“家凳”或“家档”,收入颇丰。

山东大鼓的音乐唱腔为板腔体,有【单拨口】、【双拨口】、【二行板】、【平句】、【落板J、【垛子板】、【窜板】、【悲腔】等,尤以花腔多变而取胜。既有悲壮苍劲之曲,也有华丽缠绵之调,极善抒情。用大鼓三弦伴奏。山东大鼓在开封受京戏【西皮】、【二簧】、梅花调等姊妹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文武两派。文派以演唱情悲意柔的曲目擅长,如《摔琴》、《春秋配》、《鸿雁捎书》、《宝玉探病》等,表演细腻,动作文雅,唱腔委婉俏丽。代表艺人是白菜心、杨金喜、陈三童、杜大景、杜翠红等;武派则长于演唱“三国”曲目,如《战长沙》、《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以及《辕门射戟》等,表演幅度大,唱腔激越豪放。代表艺人有郭彩云、傅金华、张小七等。张小七不仅唱小段儿,也常演中长篇书,民国六年317日的《豫言》报载道:“故,乡人以七儿棚为最盛。”

民国六年(1917),河南兵荒马乱,饥民大批涌入开封。在开封的山东大鼓各班社积极响应临时救荒会的倡议,在丰乐园义演三天,赈济灾民,受到各界人士关注。此时期,艺人们还常到河南其他城市演唱,如谢大玉于民国六年4月至信阳演唱,5月,王三妮在郑州演唱等,都颇受社会欢迎。民国七年(1918),河南警事厅宣布开封的大鼓书女艺人每月须交纳妓捐数元,引起山东大鼓诸班社的强烈不满。以白菜心、杜增义、李泰祥、孙大玉、李大玉等为代表,倡议抗捐罢唱。相国寺中的鼓书艺人也纷纷响应,但不久便被政府镇压。杜家班衣物现洋尽被警方劫去,白菜心、杜大桂受伤逃走,李大玉也失去立足之地,流落外省。此时,河南坠子女艺人已经兴起,以其崭新的姿态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不久,山东大鼓每况愈下,各捧场社党也渐渐瓦解。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开封相国寺尚有鸣凤、春泉、清春、全盛、公义、新华、双义、民乐等茶社,留下周玉霞(春芳)、周春凤、喻秀霞、张秀喜、董莲喜、段大桂、李艳苓、李艳秋、李艳芬、李艳云等十几位女艺人演唱。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这些茶园也相继歇业,只剩升平茶社一家,河南坠子已占优势,“大家对唱大鼓书(即山东大鼓)的姑娘们,没有以前那么爱好了,于是唱大鼓书的姑娘便不得不向外发展,不能不与相国寺告别了”(见1936年《民众娱乐调查》)。仅有周春芳、周春云、喻宾霞几位艺人坚持本行,但也不得不与河南坠子及相声艺人同场献艺。与此同时,豫北范县、清丰等地的山东大鼓艺人也多改唱河南坠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豫北仅有刘道兴、刘子明及其三个女徒“九岁红”,曹广先等在范县、清丰一带演唱。1957年,在全省曲艺、木偶、皮影会演中,曹广先演唱的《宝玉探病》获演出、演员双项奖,刘道兴获伴奏个人奖。1966年,曹广先等亦改唱坠子,从此,山东大鼓在河南几近消失。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