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是语言、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我们“在研究音乐的时候,如能对其文字语言的结构特点做深入的分析,才更有助于从词曲结合的角度认识其音乐的结构特点,这也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综合分析”。<13>河洛大鼓的唱词主要是上下句和长短句的格式,基本句式有七字句和十字句,还有少量的五字句以及一些变化句式。每曲的句数,各句的字数、词格及押韵方式,都要符合河南方言的习惯,艺人在唱的过程中,甚至会经常加以改变,使之更符合音韵的规律,与旋律结合得更为自然。
三、以多种唱腔板式组合为体系的结构形态
河洛大鼓音乐是由多种唱腔板式组合的板腔体结构,主要唱腔板式是[平板]又名<二八板],其他常用腔调有:[引腔]、[起腔]、[坠子口1、[三字紧』、[落板l、[五字垛]、[十字句]、[飞板]、[叹腔]、l凤凰三点头]、[垛板]、[滚口白]、[武板]等十几种板式。这些丰富的唱腔在叙述故事情节、描写人物特征与心理时,都具有独特的效果。这种根据故事的篇幅、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需要所组合成的系列板腔,构成了河洛大鼓的音乐结构形态。从这些唱腔板式来看,河洛大鼓在音乐上已是一个表现力十分完善和丰富的曲艺品种了。一个来自民间的音乐曲种,为何能发展成这样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呢?这些唱腔板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考察的过程中与很多河洛大鼓艺人进行了探讨。据陆四辈讲,这些能够表达各种特定场景与情绪的唱腔板式,是河洛大鼓的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艺人们在吸收其他剧种、曲种音乐的过程中,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统一了表演的程序,使之又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格式呢?原来,堰师的河洛大鼓艺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摆皇会”。这是承袭洛阳琴书艺人的传统,每年定期由“三皇社”社长组织“摆会”,每次都有一百多位艺人参加的活动。活动有几个内容,其中一个内容是才艺表演,即每个艺人表演自己创新的书段。不同的唱腔板式就在这样的交流中得到确认和共享,有些表演的套路得到统一。这是河洛大鼓在音乐、表演等方面形成固定表演模式的原因所在。但并不是全部程式都得到了统一,仍有唱腔叫法不统一和唱腔组合不固定的情况,如同一种唱腔有多种板式名称,[武板]就有很多名称如[飞板]、[马趟子>、<恶暴板]等,陆四辈对其中的[飞板>就显得不熟悉。按各人长处自由组合唱腔结构,这种方式保证了河洛大鼓的鲜活性。“摆皇会”的艺术交流不仅提高了艺人们的水平,而且促进了表演程式化和音乐结构形态的形成。现将河洛大鼓音乐结构的基本形态分析如下。
1.基本框架结构
2003年10月,笔者在河洛大鼓艺人们的帮助下,观看了几场村民为庆祝“添孙子”等事由,请艺人们表演的各类“愿书”。从陆四辈、尚继业、邓存智、季新芳<14>、朱小芝<15>几位河洛大鼓艺人的演唱过程来看,虽然他们表演的书段各不相同,但表演的程序都是相同的,证明河洛大鼓有一个固定的音乐基本框架:
l闹台]+定场诗戒引腔1+[起腔1十l送腔1+插部+[落板]
其中<闹台1+定场诗十[引腔1+[起腔1+[送腔1……[落板]为固定框架结构。插部为不固定的框架结构,要根据“书”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音乐唱腔组合而成。
2.简单的音乐结构形态
指100句以下的小书段,插部只用l一3个唱腔板式的音乐结构形态。例如,《老包夸桑》是一个30句的书帽,其插部只用了一个[二八板>的唱腔板式,其结构如下:
[闹台1+定场诗十<引腔1+[起腔1+[送腔1+[二八板1+[落板]
3.复杂的音乐结构形态
指100句以上的中、长篇书段,插部为3个以上的唱腔板式的音乐结构形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插部中的唱腔有时可多到十几个。例如,段阶平演唱的中篇大书《刘秀喝麦仁》。我们以潘红团、王书耀记谱的谱例(此谱例选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第1624页)为依据分析如下。
此书有146句,插人的唱腔板式有:[二八板]、[飞板]、[叹腔头]、[叹腔>、[垛子板]、<三字紧>、<散板]、[平板>8种,其中<二八板]用了5次,[飞板]用了3次,[垛子板>用了2次,<散板]用了3次,[送腔>2次,<起腔>1次。如按音乐发展的顺序排列计算,仅插部的唱腔板式就变化了20次,其具体排列为:
<闹台>+<定场诗>十<引腔>+[起腔]十[送腔]十<二八板>十<送腔>+<二八板>+[飞板]+<叹腔头>+[叹腔]+[垛子板]+<三字紧>+[起腔]+[散板]+<二八板[十[飞板]十[二八板>+<散板>+<二八板>+[垛子板]+[送腔]+[飞板]+[散板]+[平板]。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