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骆玉笙对京韵大鼓音乐的贡献

日期:2013-05-21 22:20:00 作者:本网编发 信息来源:海河社区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京韵大鼓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种。这个诞生于上世纪中叶、几经变革成型于天津的说唱形式,经过近百年时间,经过几代各家大师的反复实践、探索和锤炼,也成为形式完整、音乐优美、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说唱音乐品种。与江南评弹并称“南弹北鼓”。六个流派(刘、

  京韵大鼓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种。这个诞生于上世纪中叶、几经变革成型于天津的说唱形式,经过近百年时间,经过几代各家大师的反复实践、探索和锤炼,也成为形式完整、音乐优美、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说唱音乐品种。与江南评弹并称“南弹北鼓”。六个流派(刘、白、张、崔、少白、骆)的精湛技艺,衣钵相传,至今兴盛不衰。

  京韵大鼓自木板大鼓变革初期之宋金堂、胡玉昆、霍明亮,到其继承者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尽皆风格独具,鼎峙曲坛多年。每个人的演唱迥然不同 。本世纪四十年后涌现出的白凤鸣 、小彩舞(骆玉笙)在传统基础上结合本人条件复有所发展。三代演员及乐师们为京韵大鼓的成型、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骆玉笙,是京韵大鼓六大艺术流派中唯一的女性演员 。她声音条件极佳,基功深厚 ,加之自幼习京剧、唱二黄,涉猎过多种艺术形式,受过多种艺术薰陶,自三十年代起,在继承刘、白两派艺术基础上,复吸取少白派(白凤鸣)一些创造,在其业师韩永禄(原为刘宝全弦师,号称“三弦圣手”)、及后期弦师刘文有等人的帮助下,博采广收,融通精化,于四十年代逐渐形成她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解放后,在新的形势下,她遵循党的“百花齐放”方针,着力进行改革创新,使京韵大鼓这一极为完整又相当凝固的鼓曲形式,在表观新生活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而其风格益为浓郁,艺术益为成熟,世称为“骆派”。骆派是唯一的跨跃两个不同时代的艺术流派!是唯一在建国后成熟、完善的艺术流派!就其艺术本身、或是从其建国后的艺术成熟,对骆派艺术进行研究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当在通过与骆老多年接触,特别在编辑《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选》、以及近年编辑《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一一天津卷》过程中,深感她的艺术成就确实是多方面的。而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我们在编纂《天津曲艺史》时,曾对她的风格特色概括为:“歌唱性、抒情性”。这是较为准确的,但如何构成这两个特点,却须进行细致的分析,绝不是一些文章所说的嗓音甜美和演唱时多用颤音所能包容的。

  综观她的全部演唱、特别是她的代表曲目 ,可以说,她从度曲到唱曲的各方各面,如:腔型 、节奏型、旋法、正反宫、以及演唱方法都有别于前人,异于他人的创造。

  现就个人认识所及,谈些学习体会,就教于方家,希得到批评指正。

  一、突出“腔型”规律

  京韵大鼓发展到三十年时期,形式已经相当成熟,特别它的板式构成规律已近乎凝固。骆玉笙正是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的。

  首先,她在唱腔的“腔型”上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众所周知,每一个曲种都有它固定的唱腔形态,且多呈规律性。腔形是这个曲种的音乐标志。各个曲种的腔型不尽相同,而京韵的唱腔犹为固定。当然,腔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历史上来看,一些曲种在形成初期,在流传过程中,都会有所变化,而到了这个曲种成熟期则变得凝固了,几乎到了“不可稍动”的程度。而一些大师则在这凝固的规律中,进行突破。骆玉笙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能“似离不离”地驾驭它。

  腔型包括:骨干音、结音、旋法和起落规律等四个方面。

  1.骨干音

  京韵大鼓唱腔的骨干音为i、5、3。 2、6只作过渡用,4、7则鲜少使用。而骆玉笙一反常规,在旋律中经常使用2、6、4、7等音,并且常用在重点强拍上(板、或在中服)以资强调。使曲调优美动听,给观众以凄凉呜咽,荡气回肠之感。

  如《剑阁闻铃》中“长吁短叹”的“叹”字,按规律下句落在主音“1”上,而她则落在“4”上,还加了装饰音“6”。

  再如:这个曲目中“割不断的情思”的“情思”两字,在板上(第一拍))用“4”音,其拖腔到下一小节板上又用了“7”音。

  还有:另一句“空教我流干了眼泪”一句曲调,第一拍和第三板(中眼)除了“2”就是“6”根本不用“1、5、3”三音。

  我们聆听她的演唱,所以有浓郁的凄楚委婉效果,是与唱腔中非骨干音的运用分不开的。

  2.结音

  结音也称“落音”,即一句唱腔旋律最后字的音符。我国曲艺的板腔体曲种,特别重视结音,因为它是调式的标志,会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

  京韵大鼓唱腔的结音 ,上乐句较为自由可以根据字音平仄任意处理 ;下乐句则必须落在主音 “1”上。个别情况落在属音“5”时,也需用过板还到主音上。至于每个乐段甩腔的结音,则绝对要落在“1”上。这是标志调式的需要,几乎成了铁的规律。

  对于这样不可稍动的法则,骆玉笙则据唱词内容、感情需要及四声平仄的不同,大胆进行突破。

  象《红梅阁》中的“手高扬”和“雁成行”的“扬”字及“行”字,均落在“6”上。

  再如《伯乐摔琴》里“到了清晨”的“晨”字则落在“6”上。

  还有甚在,《剑阁闻铃》中“断肠声”满腔的“声”竟落在“2”上。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她唱段中几乎俯拾皆是。

  至于一段曲目的结尾,她也经常刻意求新,有时落“1”音,有时翻高八度,并且平行延长 ,不象一般传统曲目的大甩腔。在《和氏壁》的曲目结尾处,竟结束在“5”音,给人以亢奋昂扬 ,余音不止的感受。

  有人总结京韵唱腔规律 ,讲上句落“3 、5”下句落“1” ;而骆玉笙的上乐句尾音几乎七个音全用过,下句也绝不拘于主音的一再重复。

  3.旋法

  旋法 是仅存在于戏曲音乐里的一种规律性现象。因为我国戏曲音乐多属“一曲多用” ,故它的曲调进行多呈一定的走向 。上句曲调如何走,下句曲调如何落,各乐句均是相同的 。这样会给观众以旋律记忆。这就是旋法,或称旋律进行的方法。

  每个曲种的旋律都是固定的。一般曲目几个乐段中,每个乐句皆循此规律进行。如京韵大鼓的曲调,多为“先挑——再扬——后落”的方式进行。呈“抛物线”状。 (责任编辑:小楼)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