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焦作市的沁阳、博爱、温县、济源、武陟、修武、孟县一带。据博爱县女艺人冯秀娥(艺名冯二姐,1904年生)等口述: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发展生产,集结大批山西人由洪洞县迁入中原,在怀庆府(今沁阳)安家之移民,生活好转,思乡之情日浓。有一人会弹三弦,常吟唱家乡洪洞县的山歌小凋,不久,传唱人愈来愈多,并逐渐融进了怀庆府一带的方言和杂曲。如【钉缸调】等。因主要曲调是洪洞县一带流传的山歌小调,故称“洪山调”。这种形式被盲人掌握后。逐渐成为谋生手段。清朝初期出现了职业演唱艺人,之后,由盲人代代传承至今。
洪山凋的主要演唱形式为一人怀抱大鼓三弦,左腿缚节子板。自弹自唱自击节子板。与三弦书早期的演唱形式腿板书相同,部分唱腔和演唱形式也与山西洪洞县一带的“霍县地方书”近似。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前后,清化(今博爱县)许良洪山调艺人马文彪(约1753-1824),温县三街的刘景仙(约1751-1819))。常在沁阳、清化、温县、孟县等城镇演唱,以《白海棠割肝救母》、《孟姜女哭长城》等曲目享名。马文标弟子温县柴门庄的柴明勋(1783-1860),刘景仙弟子温县西关二街关胡同的牛发玉在嘉庆年间享誉丹河、沁河两岸,常演《目连僧救母》、《浚县打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短篇曲(书)目。柴明勋弹奏、说唱技艺全面,功底扎实一生授徒近百名,有影响者四十多人,因而有“半百高徒”之美称。
道光年间,柴明勋、牛发玉与博爱县建军庄的王先儿(1814-1895)等多在怀庆府一带乡村演唱,并逐渐发展为以演唱长篇为主,如《三洪传》、《单宝童投亲》、《李怀玉投亲》等。
同治、光绪年间,洪山调演唱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艺人。如温县林召乡后张庄村的赵天寿(师承柴明勋),祥云镇北贾村的张力举(师承牛发玉),博爱县王先儿的门徒郭培元(绰号“瞎侃”, 1853-1926)、杜庭魁(绰号“瞎窝”,1854-1920)、崔其样(绰号“瞎吹”,1854-1920)、尚九章(绰号“瞎罗”,1857-1939)和沁阳赵寨村的王立文(1854-1934)等。光绪元年(1875),张力举还把洪山调传至修武、获嘉、原阳、封丘、延津一带。他们不但扩大了洪山调的影响,而且还改变自弹自唱的方式,进行组班演出。在原来一把三弦伴奏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弦、坠琴、二胡等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唱者居中而坐自弹三弦,用腿板击节,其他伴奏人员分坐两边各操乐器,烘托气氛。有时,几把三弦合奏,和谐自如,招来许多听众。
清末民初,京汉、道(道口)清(清化)铁路兴建。清化镇成为水(运河)旱码头。在该镇南后街(今三街)开辟了一处供富贾豪商候车等船时消遗作乐的场所,名为“桌堂”。六间瓦房,内设赌桌和茶水、小吃。堂主为了招揽顾客,常邀说唱艺人到此演唱。洪山调艺人梁绍武(艺名麻梁先儿)、刘朋章、王兆同等,每人十天或半月,轮流献艺,常演《雷公子投亲》、《卖爱姐》(即《红灯记》)、《昆山传》等传统大书。洪山调演唱活动从此开始由城镇乡村、庙会地摊进入书棚茶社。
洪山调艺人尊奉“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行会组织为“三皇会”,内设“五案”、“三司”,每年定期摆会,进行艺术交流。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十八年(1929),沁阳县城关前卫门的李槐连续二十年在县城自治街前卫门摆会。民国二年(1913)
摆皇会和合班演出,使艺人们有了交流切磋技艺的机会,也丰富了洪山调的曲(书)目。艺人们从大鼓书、河南坠子等曲种中移植改编了许多诙谐风趣的短篇曲目,如《观花灯》、《大脚婆娘》、《高老头赶高跷》、《翻和尚》、《小背锅展腰》等。增加的长篇大书有《金镯玉环记》、《大汗衫》、《小汗衫》、《苗英传》等五十多部。温县张清轩虽然眼盲,四肢残废,绰号“三不照”,但他勤学苦练,吸收河南梆子、京剧、怀梆和大鼓书的一些腔调、白口融进其唱腔中,并多用闪板唱法。使其唱腔具有风格,一时仿效者甚多。自此。洪山调的唱腔出现了“顶板派”和“闪板派”。顶板唱胶硬朗有力,闪板唱胶则活泼轻快。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张清轩与人搭班行艺中,又加入了琵琶、木琴、笙、木鱼、碰铃等伴奏乐器。使其音乐唱腔更加丰富。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洪山调出现了女艺人,博爱县的冯秀娥(艺名冯二姐)及沁阳的冯三姐各享名一方。冯秀娥与丈夫王兆同经常在博爱、沁阳一带对口演唱,深受群众欢迎。
民国二十二年(1933)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间,刘明章、李英基、王兆同、冯秀娥、张清轩常到焦作一带的李封、王封、李河及三十九号井(焦西矿)等大小煤矿的工人窑洞、窝棚、饭场演唱,常常连演数日不辍。民国三十二年(1943),温县遭受特大蝗虫灾害,艺人赵铁印、范贵书、王盛云、石广庆等联合到开封、洛阳、蚌埠、西安、运城等地卖艺度荒。
洪山调的唱腔属板腔体。有【慢板】、【滚板】、【二八板)、【流水板】、【汉腔】、【小汉胶】、【顶板】、【散板】等。此外。还有用于开场之前的开场曲,亦叫大开场。洪山调的传统曲(书)目约有二百余部(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县文化馆等部门的组织下,洪山调艺人张清轩、王兆同等编演了一批现代曲目,如《黄河大漫滩》、《英雄张焕东》、《抗美援朝》、《中苏友好》、《李扔妞团圆》、《石兰英结婚》等。1957年12月,李荣基演唱《到底哪个社会好》与张清轩演唱的传统曲目《五彩云》,代表新乡地区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第一届曲艺、木偶、皮影会演,均获演出奖。
1964年后,传统曲(书)目遭禁演,提倡学唱新书。因洪山调艺人皆为盲人,学唱新书困准,加之解故后盲人受到政府照顾,生活有了保障,不愿再学此艺,故从艺者渐次减少。至八十年代,从事此艺者仅有二十余人。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