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龙船又名搭蛮船、打蛮船、蛮船鼓、龙舟船、唱仙船。流行于豫南信阳、罗山、光山、新县、潢川、正阳等地。
据罗山县龙店乡罗洼村老艺人胡玉培(1920-)等人口述,世人为纪念观世音乘紫竹小船下凡人间化缘造桥,便拟造其船,船中供奉她的坐像,配上一副对联“莲花台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观世音”,横批为“慈航普渡”,船边系一锣、一鼓,边打边唱,劝人为善。也有说是在明代嘉靖年间,信阳一带遭灾,江南一昊姓土豪趁机驾船来此招收苦力兼拐卖妇女儿童,当地人称为“吴蛮子”,并将他驾的船称为“蛮船”。罗山县杨店的杨志东因妻子被拐走,顺水乘船寻找亲人,一路上打着锣鼓,唱曲为生。渐渐演变为划龙船这一说唱形式。
清朝中叶,划龙船已在信阳、罗山一带流行。表演形式为一人站在木制的龙船一侧,手持鼓条,击打船上挂着的锣和小鼓演唱。唱腔是在大别山地区地灯小调的基础上衍化而成。其主体是一对可以反夏的上下句,名为【正曲】,又称【锣鼓调】。【正曲】在速度转快时又称【快板】,速度缓慢时又称【慢板】,二者旋律结钩相同,仅有简繁之别。此外,唱腔中有时还使用表现凄苦情绪的【寒板】及密集的短句【垛子】等。演唱曲目有《观世音出世》、《搭蛮船》(或《打蛮船》)、《蔡鸣凤辞店》、《王定保借当》、《断桥会】、《花庭会》、《安安送米》、《孔明招亲》、《林英骂媒》、《罗成算卦》、《十八扯》、《金镯玉环记》等。演唱方式有挨门挨户“顶门”(即乞讨)演唱和在集市、庙会上的撂地演唱。艺人们除在豫南演出外。还到南阳、鄂北广大农村和安徽风阳、阜阳及江西等地行艺。
清末民初,划龙船演唱队伍不断扩大,各地演唱名家应运而生,如罗山县的陈胖子、罗本仁,潢川县的王二舍子,正阳县的周文明,光山县的吕元业等。吕元业人称吕大呆子,他在当地广收门徒,培养了不少新人。民国十八年(1929)。他在家中举办祭祀观音活动。其弟子及外地艺人近百人前来聚会演唱划龙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正阳一带又有肖桂章、肖世美、肖世恒等人经常结伴行艺,在当地红极一时。
划龙船的传统曲(书)目多为小段。如《洒色财气》、《薛仁贵回窑》、《李三娘推磨》、《还乡记》、《张四姐下凡》等。也演唱一些中篇书,如《孟姜女告状》、《桃园三结义》、《孟宗哭竹》、《张武举放粮》、《秦香莲》、《张香莲》、《三开镜》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划龙船艺人多数停业改行。1956年,由光山县李光明创作、金礼尚等人演出的《铜算盘》参加信阳地区文艺会演,获讲好评,划龙船的演唱活动略有生机。
“文化大革命”中。划龙船被作为封建主义余毒停止话动。1978年后,艺人们整理、改编演出一些传统曲(书)目,如《临潼斗宝》、《黄桂英推磨》、《小大姐坐绣楼》等,并涌现也一批创做改编的新曲目,如《双喜盈门》、《婆媳情》、《秀琴择婿》、《象棋纲鉴》、《小白鞋说媒》、《前门唱罢后门来》等,但合乐、表演仍沿袭旧套。无甚新意。潢川、光山、罗山、新县等地偶有艺人行艺。八十年代后,划龙船仅在春节时伴随民间社火活动进行演出。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