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

日期:2012-07-04 21:56:49 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淮调又名淮词。起源干江淮小调,吸收豫南民间音乐和方言演变发展而成,素有“清雅小曲”之称。流行于信阳地区淮河沿岸的淮滨、固始及潢川、商城一带。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商城人黄铭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纳江淮歌妓富氏为妾,富氏将江淮小调传入商城。黄氏后人继承传唱,称淮调。咸丰至光绪年间,黄氏后人黄赞忠、黄忠欣编创《独坐书斋》、《七弦琴》等唱词,在淮调爱好者中传唱。此时,淮调已流传至固始、淮滨一带,被淮河沿岸的船民传唱,逐渐出现以此谋生的艺人随船卖艺。一些船工也在船上演唱,以此为副业。一些船主也经常邀请艺人上船演唱。较有名气者有固始县往流乡的潘俊臣及其弟子李小奎等。但淮调在商城、潢川一带仍以自娱演唱为主。其演唱形式为二至二人围桌而坐,一人持简板或小磁碟击节演唱,余者以箫笛伴奏。音乐结构为单曲体,即用一个曲牌唱一个故事,如《四季相思》、《八仙庆寿》、《垂金扇》等。民国初年。黄氏后代常邀淮调爱好者在家玩唱,如徐德应、徐文焕、殷氏六兄弟、赵香九、石玉魁等人。他们在玩唱中,不断吸收豫南民歌小调,丰富淮调唱腔,并突破单曲体的结构,逐渐发展为曲牌联缀体。其主要联缀方式是【曲头】(即八板)、【三七板】、【穿心调】、【河北调】、【纽丝调】、【垛子】和一些民歌杂调,最后接【曲尾】。同时,增加了三弦、京胡、二胡、月琴等伴奏乐器。演唱者多为男性,以假嗓演唱。由于淮调多唱哀怨泣诉之词,故其曲调缠绵徘恻。演唱时,除常伴以“哎哟”、“你就”、“来”、“罗”、“哎”等衬字外,还用磁碟击打出许多花点,如【雨打芭蕉】、【燕别翅】、【三点头】、【珠落玉盘】等。曲目有《一到十》、《小冤家酒醉归家》、《对扒》、《陈杏元和番》、《月到十五分外辉》、《想迷心》、《丁的人儿》、《劝解冤家》、《光阴似箭》等二十余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固始、淮滨、商城等县文化馆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同时组织了一些文艺工作者对淮调的传统唱词、音乐唱腔进行挖捆整理。其中经过改编加工的《三把扇子》、《放风筝》、《花轿到门前》等,参加了1953年河南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奖,还被选拔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民间的演唱则主要在春节期间与各种社火活动一起进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淮调因被视为黄色下流的靡靡之音而禁唱。

1977年后,商城编创的淮调节目《大别山下鱼水情》和《邓政委找牛》,采用独唱、对唱、齐唱和伴唱等形式进行演唱。同时用中西混合小乐队伴奏。淮调缠绵徘侧的情调模式得到较大的改革。

1979年,河南省文化局在商城县召开民歌现场会,淮调《邓政委找牛》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淮滨、固始、商城、潢川一带少数人仍以淮调自娱演唱。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