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又名弋黄、黎黄、一黄。流行于豫南固始县城关。演唱者均为盲人。有“瞎子闹黎黄”之说。
据宜黄艺人赵宝善、张德功回忆:宜黄为固始具养济院中的盲人所习传。且养济院院长多是宜黄的艺精者,也是传授者。养济院盲生每日学习盲文、易经卦理。部分盲生习唱宜黄,为养济院所沿袭下的规程。现在所知历代的养济院院长,有道光年间的钱佩安。他精通盲文,懂音律,擅长宜黄演唱和伴奏,主操扬琴和二胡,专攻生旦角。其后继任者为赵保善之祖父赵仲甫(18664-1929),他十岁入养济院。从钱佩安习学宜黄至民国时期,改养济院为盲人院,井创办盲人学校。民国二十年(1931),洪纯嘏(1879-1959)、周文伯、熊霄亭,还有唐俊峰、昊相臣、王金华等,都有演唱宜黄的娴熟技艺。尤其赵仲甫和洪纯嘏将昆曲和京剧的一些唱腔吸收进宜黄中演唱,对宜黄唱腔的丰富发挥了较大作用。赵仲甫嗓音玄亮,表现力强,善扦发感情,主操三弦,专攻老生,并移植京剧《烂柯山》、《郭子仪上寿》等剧目演唱,有较大影响。
宜黄演唱多则六人,少则四人。围八仙桌的三方而坐。下方挂红色桌帷。演唱者衣帽整沽、坐姿端直,各持乐器,分角演唱。开场时,主家放鞭炮,艺人奏开场曲,曲终的最后一句唱腔,皆为齐唱,以示终场。
宜黄的伴奏乐器为“两打”,即鼓板、扬琴;'‘两拉”。胡琴、二胡;“两弹”,三弦、月琴。三弦为主,扬琴次之,居上首;胡琴、二胡居左;扬琴、鼓板居右。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唱腔分正调和反调,板式有【正板】、【数板】、【散板】等。正调的【正板】以表现欢快情绪为主,反调的【正板】则以表现悲伤感情见长。此外,还穿插有少数小调和曲牌。如【穿心调】、【下河调】、【钉缸调】及【满江红】、【杨柳青】、【石牌子】、【鸳鸯鸟】等。器乐曲曲牌有【六十四板】、【撤罗网】等。艺人演唱时,小生小旦用二本腔,老生老旦用大本腔,散白用地方语言,韵白用京韵。
宜黄演唱的曲(书)目,主要以男情女爱的内容为主,约一百篇(部),多从剧目移植。如《琵琶记》、《白兔记》、《三元记》、《织锦记》、《彩楼记)、《桑园记)、《玉籫记)、(妆盒记》、《芦花记》、《西厢记》、《白蛇传》、《二度梅》、《八仙庆寿》、《天官踢福》。还有小段儿《三戏白牡丹》、《菅囡》、《闹学》、《骂鸡》、《过关》等。艺人们很少演唱全本,每场至多演唱四个单折。最后应主家要求加唱一折,谓“找戏”。
清末民初,宜黄演出活动较盛,多是富户人家请唱堂会,艺人们演出不计书价,只收主家红封或谢礼。抗日战争爆发后,宜黄演出渐趋衰落。1956年,固始县文化馆曾组织艺人参加信阳地区第一届民间戏曲会演,并给予一定扶植。1958年,盲人院为城郊公社扩建社址而被拆毁,艺人散失,宜黄遂后继无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仅有盲人张德功尚存其艺,但已不演唱。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