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张天倍等为代表的第二代艺人之后,河洛大鼓迎来了英才辈出的大繁荣时代。踏着第三代和第四代艺人的足迹,第五代艺人王小岳闪亮登场,并拿了很多国家级奖项,把河洛大鼓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可悲可叹的是,一代俊才英年早逝,河洛大鼓也在上世纪90年代遭遇阵阵寒流。但在低潮之时,仍有不少艺人坚守阵地,培育后人,使我们看到了河洛大鼓的希望所在。
红盖头下是红娘怀中儿子变西瓜
20世纪40年代以后,河洛大鼓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涌现出了以程文和为首的第三代艺人。除了“压塌洛阳”程文和外,第三代艺人中的佼佼者还有偃师的寇松林、陆庚照、秦天元、王丙寅,巩县的崔坤、陈有功,宜阳的冯保柱,孟津的周廷奎,洛阳市郊的李德修、肖金德等人。
第三代艺人在继承前辈表演的基础上,对河洛大鼓的唱腔、道白、表演和伴奏等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在演唱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一人演唱的模式,开创了两人对唱及数人共同表演的“顶角儿戏”。唱腔的板式也不断增加,有表现激昂情绪的“飞板”,也有平缓展开适合叙事的“平板”,还有轻快活泼的“三字紧”、“五字垛”以及似说似唱、节奏自由的“滚白”、“叹白”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声腔系统。这一代艺人除在省内行艺外,还到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演唱。
当时的河洛大鼓真红火,一些名艺人的魅力,丝毫不亚于当今的影星、歌星。他们在一个村子演出离开后,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总要少上几个,这些痴情的“追星族”往往跟随艺人数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有的甚至以身相许。
王周道当年到登封唐庄乡演出,在当地引起轰动,很多人主动给他介绍媳妇。其中一名女子显得最为热心,她一连为王周道介绍了十几个对象,王周道最终同意和其中一个结婚。新婚之夜,从未见过新娘子的王周道掀开红盖头后,发现羞答答坐在床上的,居然就是给他介绍对象的女子!这名痴情女子,终于如愿成了王周道的妻子。
最有趣的是在洛阳流传极广的“抱瓜听书”的故事。新安县王某与妻李氏是一对书迷,邻村演唱河洛大鼓《包公案》,他们一连听了好几天。这天晚上,妻子怕去晚了接不住茬口,交代丈夫走时抱上孩子,自己先走了。丈夫一见妻子走了,心里急得像猫抓,狼吞虎咽扒拉一碗饭后,抱起孩子就走。路过一块西瓜地时,忽觉肚子不爽,就把孩子放到地上,自己蹲下解手。刚进行了一半,猛听远处鼓声咚咚,开始说书了,赶紧提裤子抱起孩子朝书场奔去。到中场休息时,妻子想起该给孩子喂奶了,就从丈夫怀里接过孩子,谁知抱到怀里一看,竟然是个大西瓜。小两口吃惊不小,急忙顺来路往回找,寻到丈夫解手的地方一看,地上放的却是自家的一个枕头……
英才辈出又一代走出家门天地宽
新中国成立后,河洛大鼓艺人也挺直了腰杆儿。文化部门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各县纷纷建立了专业演出团队,许多河洛大鼓艺人被吸收进去,成了专业艺人甚至骨干演员。1950年,洛阳市曲艺组和洛阳县曲艺组也分别成立,河洛大鼓艺人李德修是其中一名主要负责人。1955年,程文和建立了一个曲艺组。1958年成立了洛阳市曲艺协会,程文和、李德修分别任正、副主席,于当年参加了全国曲艺汇演。
1962年,洛阳市说唱团成立,下设两个演出队。演出队初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除了河洛大鼓外,还演唱徐州琴书、河南坠子、数来宝、相声等,1964年开展说唱新书运动,程文和、李德修等分别演唱了《敌后武工队》、《三家巷》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河洛大鼓的大繁荣时期。当时,老一代艺人张天倍正值艺术巅峰,程文和等第三代艺人正当盛年,而第四代艺人已开始崭露头角,其顶尖人物有偃师的段界平、陆四辈、牛共禄、邓存治、王太平,孟津的韩朝渊、李玉山,新安的姜治民、郭书德,巩县的尚继业等。
牛共禄虽然后来双目失明,但说起书来声情并茂,吐字格外清晰,群众非常爱听他说书。1958年,他在偃师枣庄村说书,正说得热闹之时,附近一座房子突然起火。事后才知,有一姑娘正在家蒸馍,但又想听牛共禄说书,就一边往炉里添柴,一边侧耳细听远处的说书声,听到紧张处只顾听书,竟然把柴禾堆燃着,致使火灾发生。
1952年,张天倍先后参加河南省及中南区曲艺汇演,河洛大鼓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他演唱的《武松赶会》、《草船借箭》获得了有关领导和观众的称赞。1957年,程文和参加了河南省曲艺木偶皮影汇演,他演出的《李老三修大渠》受到好评。1958年,程文和参加了全国曲艺汇演,一出《拳打镇关西》博得一阵阵掌声。以段界平为首的第四代艺人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新的时代也为他们提供了开阔视野、学习技艺、博采众长的良好条件,段界平大胆地把河南坠子、三弦书、曲剧、豫剧的一些唱腔糅进了河洛大鼓。他还对前人的唱腔板式进行归类命名,如他提出的“天倍调”,便被纳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以陆四辈为主的一批艺人,对河洛大鼓的伴奏体制进行了改革,在传统伴奏乐器坠胡、三弦之外,增加了二胡、板胡和琵琶等,丰富了河洛大鼓的伴奏音乐。这一时期,河洛大鼓艺人的足迹不仅遍及北方各省,而且跨过长江到江南演出。程文和、王丙寅曾到武汉和苏州献艺,当地的新闻媒体还对两人的演出给予特别的关注。
扁担起家行千里英年早逝俊才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河洛大鼓也受到冲击,各县专业曲艺队纷纷解散,艺人们回乡“接受再教育”,传统曲(书)目全部禁演。直到1972年,偃师县文化局、文化馆才又举办了曲艺汇演。稍后,原洛阳地区也举办了曲艺汇演,各县开始成立宣传队,吸收了一批河洛大鼓艺人。1974年,市说唱团第二次成立,阵容基本是文工团的曲艺人员。为加强业务,团里还派演员到省说唱团、天津曲艺团学习,还于1975年参加河南省曲艺调演。但好景不长,1975年秋,市说唱团再次解散,合并到市歌舞团,实际上取消了曲艺演出。不过,1975年6月,原洛阳地区文化局在宜阳灵山举办曲艺学习班,曾邀请段界平为各县学员传授河洛大鼓演唱技艺。1975年和1977年,段界平、陆四辈两次参加全国曲艺调演,他们演唱的《黄河激浪》和《刀对鞘》均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组建于1962年10月1日的栾川县曲艺队,队员们从12根扁担起家,手提肩挑,步行数千里,足迹遍及全县大小山村,不仅演唱河洛大鼓,还表演河南坠子、三弦书、快板书等,被山区群众誉为“伏牛山的百灵鸟”。该曲艺队先后演唱过800多个书目,保留书目有《大红袍》、《义侠忠烈传》、《抢爹》、《扒根基》等。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才孕育出了一代俊才王小岳。
上世纪80年代,河洛大鼓已传至第五代艺人,其中优秀者有偃师的彭爱香、牛小枝、李明治、李占土,栾川的王小岳、张共和,宜阳的王玉功,孟津的雷占奎,新安的侯秀英(外号“震塌窑”)等。最负盛名的是王小岳,自他调到河南省曲艺说唱队后,其演唱技艺日臻完美。他那高亢明亮的嗓音,正可谓“响遏行云,声震林木”,其新颖俏丽、地方风味浓郁的唱法,非常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使其迅速成为河洛大鼓的领军人物。
王小岳1972年开始学习曲艺,除河洛大鼓外,他还学习了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等,后来又演小品并从事小品创作。多年来,他获得的省级以上奖项达20多项,人们称他为“获奖专业户”。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他荣获表演一等奖;1995年中国第二届曲艺节他获曲艺表演牡丹奖;2000年他荣获中国曲艺鼓曲、唱曲牡丹奖大赛表演金奖;2000年11月举办的中国曲艺牡丹奖,他又荣获牡丹奖,这是目前我国曲艺界最高奖项。
王小岳的成功得益于幼年时的强化式训练、名师的科学指导以及自身的勤奋。王小岳12岁就参加了栾川县曲剧团,师从常香玉的师弟李大喜。师傅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对弟子要求非常严,学不会就要受罚,这练就了王小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1981年,王小岳又进入河南省戏校首届曲艺班学习,师从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曲艺教育家赵铮。赵铮请来全国著名的曲艺家、声乐家为他上课。4年专业学习,让王小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洛阳牡丹花会大型文艺晚会上,王小岳演唱的河洛大鼓《锦绣洛阳看今朝》,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电视台播出,更使他名声大振,誉满中原。可惜,一代俊杰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低潮之中鸣高音振兴大业赖后生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河洛大鼓遭遇阵阵寒流:偃师一年一度的大鼓书会偃旗息鼓,创作人才奇缺,演唱书目难以推陈出新,年轻一代几乎无人愿意学习河洛大鼓。尤其是随着电视、卡拉OK、网络等的普及,河洛大鼓演出阵地也渐渐被蚕食。老一代艺人相继去世后,能够担当振兴河洛大鼓重任的新人也越来越少。但仍有一些艺人在坚守河洛大鼓这块艺术阵地。
宜阳县的魏跃庭就是这样一个人。1974年初中毕业后,他随河洛大鼓艺人党宝山学艺,加入县曲艺队。后来,随着演唱技艺的迅速提高,他担任了县曲艺队队长。县曲艺队解散后,许多人都另谋生路,但魏跃庭却坚持和弟弟一起走乡串村演唱河洛大鼓,30多年从未间断。他演唱的《包公奇案》,在县电视台连续播放60集。目前他正在录制《梁山后代小八义》。宜阳县连续3年举办的滨河之声群众大型文化广场活动中,他的河洛大鼓也是一个常演不衰的保留节目。魏跃庭善于临场发挥,能结合现实自编自演。前几天,他刚参加省计委迎新春“关爱女孩行动”文艺汇演,他表演的河洛大鼓《夸女婿》荣获一等奖。除了农忙时节外,他几乎天天在外演出。虽然河洛大鼓不如以前红火,但依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有的地方往往演唱十天半月才让走。
近年来,河洛大鼓尽管受到很大冲击,但并非没有市场潜力。作为洛阳土生土长的独有艺术形式,河洛大鼓大腔大口、豪迈激越的风格,适合洛阳人乃至豫西人的口味,在民间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保护、研究河洛大鼓,对弘扬洛阳优秀文化传统,繁荣地方文化事业,促进洛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如今,我省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市文化局已经将河洛大鼓列为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为这门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识之士建议,要想激活河洛大鼓演出市场,需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河洛大鼓书会,为艺人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切磋技艺的平台;应尽快培养一批新人,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血液。目前最迫切的是,把现有的河洛大鼓老艺人集中起来,尽快将他们的经典(曲)书目整理出来录音、录像。
采访中,魏跃庭希望,文化部门能组织巡演,展示河洛大鼓的艺术魅力,积极培育观众群,增强河洛大鼓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河洛大鼓,投身到这一民间艺术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继承人的问题,振兴大业赖后生,没有年轻人的跟进,很难保证河洛大鼓的活力。目前,魏跃庭已让儿子辞去公职,回家继承他的演唱事业,要将这门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
洛阳日报社新媒体网讯www.lyd.co [来源:洛阳晚报]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