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百年传奇

日期:2011-11-07 22:31:42 作者: 信息来源: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河洛大鼓百年传奇(上)

土生土长的河洛大鼓,在古都大地上铿锵回响了一个世纪。
但这种曾经红红火火风靡一时的民间说唱艺术,如今却只剩下记忆中的辉煌。
河洛大鼓踏着洛阳琴书的余韵而来,会不会同样踏着洛阳琴书的足迹而去,成为千古绝唱?
上世纪80年代初,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逐渐受到国家重视,市群众艺术馆开始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为河洛大鼓的振兴而努力。值得庆幸的是,市群众艺术馆提出的河洛大鼓保护抢救方案,随着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开展启动了,关心并喜爱河洛大鼓的人们,看到了振兴这一独特艺术的曙光。
河洛大鼓的名称始于1950年。当时,河洛大鼓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非常红火,不过没有统一的名称。民间俗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艺人们则各有各的叫法。这一现状不利于河洛大鼓的繁荣和发展。于是,市文联的李冷文、李振山等人,与河洛大鼓第二代传人张天倍商量后,将这一红极一时的民间说唱艺术初次定名为河洛大鼓。第二年,原洛阳地区举办曲艺培训班时,众人就把河洛大鼓的名称确定下来。1952年,张天倍参加中南戏曲曲艺汇演,中国曲协也将这一说唱艺术定名为河洛大鼓。从此,河洛大鼓的名称被广泛认可。当时,老一代河洛大鼓艺人张天倍等正值艺术顶峰,第三代艺人程文和等正当盛年,第四代艺人段界平等也已崭露头角,河洛大鼓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也成为洛阳最流行的说唱艺术。

不过,河洛大鼓的问世要追溯到20世纪初,其名称则迟到了半个世纪。

清朝末年,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洛大地,河洛大鼓踏着洛阳琴书的余韵而来。
洛 一群具有创新意识的民间说唱艺人,点燃了这一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独特艺术的星星之火,使之形成燎原之势,他们就是偃师人段燕、吕禄、胡南方以及李富路、高廷章等人。

河洛大鼓诞生以前,洛阳流行的主要曲种是洛阳琴书。琴书艺人走南闯北,卖艺为生。段燕、吕禄、胡南方年轻时分别跟随王炎、吕三壮学唱洛阳琴书。吕三壮是吕禄的父亲,他不仅培养了一个有出息的儿子,而且在他身葬黄土之后,又收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徒弟,这个徒弟就是后来使河洛大鼓艺术达到巅峰的张天倍。死人如何收活人做徒弟呢?这事儿咱们以后再说。

段燕、吕禄、胡南方3人结成“偃师帮”,20世纪初到处演唱洛阳琴书,从偃师唱到洛阳,从洛阳唱到南阳。在南阳演出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唱单大鼓的艺人,名叫李狗。4人相见非常投缘,就结伴同行,并组建了一个小小的演出团体。最初一块演出时,大家轮流上场,各自表演自己的看家好段子,“琴书+单鼓”的完美组合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时间久了,组合的双方熟悉了彼此的唱调,开始取长补短联袂演出。李狗唱单大鼓时,“偃师帮”用扬琴和三弦为其伴奏;“偃师帮”唱琴书时,也试着用李狗的书鼓和钢板来击节。琴书和单大鼓相比较,前者旋律丰富,但过于悠长、拖沓和低沉;后者高亢明快,但略显粗、直和单调。在联袂演出过程中,双方不断汲取对方的长处,并在唱腔上积极进行改进。尤其是“偃师帮”在表演洛阳琴书时,大量糅进了单大鼓高昂粗犷、简洁明快的唱法,并采用敲书鼓和打钢板击节伴奏,使其唱腔增加了力度,节奏也加快了。
洛 结束南阳之行回到洛阳后,段燕、吕禄、胡南方演唱的面目一新的“洛阳琴书”,很快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这种横空出世的崭新说唱艺术,一改昔日闭目坐唱形式,开始了声情并茂的说唱结合,伴奏中既有琴书的丝弦乐器,又增添了单大鼓的书鼓和钢板,人们便将这种演唱形式称为“鼓碰弦”或“钢板书”。这场洛阳琴书“变革运动”,使河洛大鼓应运而生。
不知是琴书的呆板演出方式受到冷落的缘故,还是说唱艺术历史变革的必然,这一时期许多琴书艺人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变革运动”。段燕、吕禄、胡南方“南阳取经”的同时,偃师北部邙山上的另一位洛阳琴书艺人李富路,也在琢磨着如何让自己的表演更受群众欢迎。
李富路当初演唱洛阳琴书时,结识了豫东单大鼓艺人白先儿。从单大鼓的阳刚之美中,李富路感悟到了洛阳琴书的变革方向。同是民间艺人,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于是,李富路就将白先儿请到家中,相互切磋交流演唱技艺。此后,李富路就将单大鼓的唱腔融于琴书之中,并自称此唱法为“洛阳鼓书”、“大鼓京腔”,为河洛大鼓的诞生推了一把力。
河洛大鼓的另一个创业者,是偃师府店的“奇才”高廷章。1905年,在漯河、驻马店一带当兵时,聪明好学的高廷章跟别人学会了河南坠子。回到老家后,头脑灵活的高廷章很快又学会了单大鼓,并将河南坠子的旋律融入单大鼓中,伴奏则用坠胡、扬琴和三弦。高廷章独特的演唱风格广受欢迎。
有一次,高廷章走街串巷来到洛宁王范说书。当时王范正在唱大戏,高廷章一亮嗓子就吸引了不少群众,于是组织演出的人就以扰乱剧场秩序为由,把高廷章抓起来,送到联保主任那里。谁知联保主任酷爱听说书,就对高廷章说:“你说段书,说得好就放你走。”
高廷章马上唱起来。嘿!那可真叫绝活儿,那嗓音,洪亮时声震屋顶,婉转时九曲回肠,没唱几句就博得阵阵掌声。联保主任听得如醉如痴,不仅不提“扰乱剧场”之事,还摆上好酒好菜,安排好住宿,让高廷章留下好好唱了一段时间。这件事传开后,高廷章名声大振,很多人请他去表演。后来,连高廷章的徒弟也非常抢手,有时因为你争我抢,几乎发生武装冲突呢。
有一年,因农历二月初九是新安铁门张伯英母亲的生日,他听说高廷章的徒弟李兴说书说得好,就命姓侯的副官去请李兴前来说书助兴。当时李兴正在渑池说书,侯副官找到他后,二话不说就把李兴带到铁门,一连唱了20多天。当时,义马煤矿的头头姓张,财大气粗,也是地方一霸,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张老板手下有个王副官,也是横惯了的角。他久闻李兴的大名,想请李兴到义马煤矿唱几天。侯副官一听不乐意,坚持不让李兴走。两个副官话不投机吵了起来,闹翻脸后,王副官一怒之下拔出手枪,朝天开了一枪,并声言要回煤矿叫人来抢。一看事情闹大了,侯副官知道不是人家的对手,只好很不情愿地让李兴走了。
河洛大鼓诞生后,段、胡、吕3位开山祖师,因表演各具特色形成三大艺术流派。段派以慷慨激越见长,擅长侠义书,代表书目有《水浒》、《大八义》、《小八义》等,主要在洛阳、巩义等地流行,代表人物有叶刺猬、陈有功等;胡派以表演细腻闻名,擅长三国书,代表书目有《赵云截江》、《单刀赴会》等,主要在孟津、巩义、偃师、登封、荥阳一带流行,代表人物有王周道、王占彪等;吕派长于抒情、叙事,擅长家庭戏和苦情戏,代表作有《金钱记》、《杜京郎找父》等,主要在洛阳、孟津、巩义、偃师等地流行,代表人物有刘林、赵抢柱、张妮等。

脱胎于洛阳琴书的河洛大鼓,一改琴书曲牌连缀体节奏缓慢低沉的弊病,采取板腔体唱法,结构、旋律都比较简单,但节奏高亢明快、豪爽激越,往往几句唱词就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感觉,尤其和豫西人淳朴、直爽的性格吻合。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相当灵巧,不用化装,无需道具,演唱者站在桌前,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等伴奏,而且不拘场地大小,或田间村头,或剧场舞台,一个人说说唱唱,比比划划,把那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唱得感天动地,把英雄好汉拔刀相助说得气吞山河。台下群众随着情节起伏,听得哭也好,看得笑也罢,如醉如痴,酣畅淋漓,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老百姓把河洛大鼓叫做“说书”,有啥喜事往往要请河洛大鼓艺人前来助兴演出,热闹一番,这就是“愿书”。按类别分:娶媳妇庆贺叫“红书”,孩子过生日宴请宾客叫“面书”,给老人祝寿叫“寿书”。此外还有“平安书”、“立碑书”等名目繁多的书场,为河洛大鼓提供了多样的表演舞台。河洛大鼓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吸引不少人纷纷加入到河洛大鼓艺人行列之中,最多时仅偃师就有200多名艺人。
河洛大鼓的另一个舞台是书会。如今,全国最有名的书会,是河南宝丰县一年一度为期3天的马街书会。最多时有上百名说唱艺人前来献技,各路商贾也蜂拥而来,使马街书会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个大舞台。
偃师也有一个书会,自1985年起连续举办10届后中断了,去年又恢复正常。其实,不管是偃师书会,还是马街书会,与孟津游王书会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游王书会虽然于1952年停办了,但其兴盛之时的辉煌,足以令其他书会望之兴叹。
孟津县游王村原是从洛阳北上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商贾多于此歇息,人气特别旺,清朝时村民有2500余人,而且在这儿做生意的人也很多。
据说,游王书会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来自开封、商丘、兰考、南召以及本地的洛阳琴书和后来的河洛大鼓艺人蜂拥而来,兴盛时聚集300多位艺人。游王村人搬出桌凳热情相待,桌子不够,艺人就立磙为案,以槽为桌,趁坎设摊,就地垒台,让各路名家说书献艺一比高低。
每到书会之时,游王村周围的村村寨寨都来“写书”。书会相当于现在的大型订货会,或者是商品博览会,不管从何方而来的说唱艺人,表演之后就相当于做“广告”。前来听书的人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艺人,把这个艺人的名字写下来,被“写”的艺人就相当于签订了一份演出合同,然后随写单人去演出。

不论来多少说书艺人,按规矩都要“写”出去。游王村人很有礼让之风,先让外村人“写书”,剩下不论多少都由本村“承包”。最终,远道而来的艺人都不会白来一场,最少也要让人家赚够盘缠。有了这个“基本保障”,艺人没有后顾之忧,所以纷纷前来赶场。这是游王书会能如此兴盛的原因。
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出河洛大鼓这朵艺术奇葩,而且培育了使河洛大鼓艺术达到顶峰的张天倍。这个清末秀才学唱河洛大鼓后,为何要拜死者为师?下期将为你揭开这个谜底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