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西方的圣诞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踏上了走访河洛大鼓名艺人王管子之路。
王管子老师祖居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乡大河口村,上世纪90年代因小浪底工程建设移居原阳县阳阿乡河窑新村,为河洛大鼓第四代艺人。
走访王管子缘起我的一位曲艺界朋友吕武成先生。吕先生原籍新安县仓头乡寺上村,因小浪底工程移居焦作,为河洛大鼓第六代艺人,痴迷河洛大鼓多年,对作为河南四大曲种(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河洛大鼓)之一的河洛大鼓多有研究,著有《河洛大鼓》一书。
此前,我有幸求得了吕先生的《河洛大鼓》一书,每每读之,心生感动。吕先生不是专职曲艺工作者、研究者,但他对河洛大鼓的研究、为河洛大鼓振兴所付出的努力已远远超出了他的普通农民身份,实为河洛大鼓大家也。对这样的人自然心生好感,联系自然多些,交流中吕先生谈及河洛大鼓名艺人王管子先生十多年前移居原阳,委托我联系他,并留照以作编写河洛大鼓志书用。朋友之托,焉有不从之理?何况我还担着原阳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闲职,整理老艺人资料也是我分内之事。无奈事不凑巧,联系了王管子先生多次,他都在新安的闺女家住,有一次他甚至刚从原阳去新安的闺女家。
12月24日,我再次联系上了王老师,他也正好在原阳的家中。于是25日早上,我乘坐阳阿乡乡长李震车赶赴河窑新村。在热心乡邻的引领下,我顺利找到了王管子老师。双目失明的他用一根竹竿引路,打开了院落的大门。老人身量很高,要有一米七多,气色也不错。走进老人的居室,他让我坐到藤椅上,他坐到床上,我们开始了交谈。
从老人谈话中得知,老人是1946年1月15日(农历1945年腊月13)生人,自幼双目失明,幼年跟随一位算卦拉胡琴的盲人学艺,后行艺多年。当问及老人现在是否还演出时,老人说不演了,弦子也不在家放,因拉起来家人烦,放在村西头的乡邻家中。我问他的钢板是否还保存着,老人从床头一个桌子的抽屉里拿出一副钢板,我拿在手里打了打,比我们说山东快书用的要大,老人比划着说他原来持板的方式是“掐板”,我看了看,与我们山东快书演员拿板的方式相同,后来改为掿板。我们聊了一会,到村西头的那家去看弦子。走到那家,男主人不在,仅女主人在家,王老师告诉女主人说来了一位同行想看看弦子,于是我们走进屋内。王老师说,你找吧,应该能找到。我找了找,在墙上挂着一把弦子,我取下来交给王老师,王老师摸索了一下,一根弦丝已断了。
闲聊间,王老师说他有本手抄的《花草集》,村中一个退休教师拿走借阅,里面都是赋赞,留着也没大用,要送给我。于是我们又到那位老师家去。那位孟姓老师找了找没找到,答应找到后给我送县城。
按照吕武成先生所托,随行的司机师傅为老人照了相。我和老人合影时,我说您坐那儿,我站着,咱们合个影。老人执意不肯坐,非和我一块站着合影。一位老艺人的谦虚随和可见一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