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传承人郝风明

日期:2011-11-09 22:46:00 作者: 信息来源: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温县戏剧协会名誉顾问郝风明系温县赵堡镇西水运村村民,今年七十二岁。他自幼潜心学艺,数十年来广泛演唱,执意传承“河洛大鼓”的传统演艺,坚持演唱于周边县市、临近乡村,将“河洛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传承于今,是焦作地区当今唯一的“河洛大鼓”传承人。
“河洛大鼓”是河南省曲艺说唱诸多演艺形式中的一枝独秀,自创编以来迄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省内称为“河洛大鼓”,在焦作地区人称“铁板书”。自创编之日起,这种曲艺演唱曾有邱、刘、谭、马、何、王、孙七组,组下分派。郝风明属邱组华山派。七组演唱技艺大同小异。1955年,巩义市城关镇小皇业村“河洛大鼓”邱组华山派演艺人常会发来温串村演唱数年。当年只有16岁的郝风明很快喜欢上了“河洛大鼓”(铁板书)。那种左手手指间夹两块月牙型铁板,右手敲着小鼓,外加坠胡伴奏说唱的神奇令他痴迷。常会发到哪个村演唱,他就跟到哪个村去听,并坐在常艺人的身边,一边听唱,一边二目紧盯着常艺人的演艺手法。一连几个月,从不间断,常艺人发现了这个年轻后生,见他对“河洛大鼓”(铁板书)如此痴迷,就问他愿不愿意唱铁板书,郝风明说:“我作梦都想”。常艺人让他拿起铁板试一试。尽管手指还不太灵活,但声音宏亮,很有说书天赋,认为他经过苦练,很有发展前途,就收他为徒。自此,郝风明告别父母,跟着常会发走乡串村演唱“铁板书”。在常艺人演唱中间休息的时候,他就来上一小段。晚上师傅休息后,他还要到屋外苦练两三个小时。三年学徒,他苦练不辍,潜心学艺,手指磨出了血泡又变成了茧,演技逐渐熟练,可以独立说上一个整本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常艺人深为这个小徒弟的吃苦精神、进步之快所感动,就赠送他一双铁板、一面小鼓,让他独立演唱。
郝风明学艺出师后,他找了一个拉坠胡的配班,周转于温县、武陟、沁阳、博爱、孟州、焦作等地走村串乡演唱,足迹遍布怀川大地。演唱的整本剧目主要有《丝绒记》、《呼延庆打擂》、《包公段》等,还有《姜太公卖面》、《小姑贤》、《关公月夜盘貂婵》、《偷石榴》等50多个小段。在当时没有电视、文化活动比较贫乏的年代,每到一处,这种民间说唱深受乡民的欢迎。人们一听说说书人来了,就早早吃了晚饭,搬着小凳子坐在空院内或打麦场上,一听就是大半夜。在一个村演唱,一演就是一个月,演艺的声望越来越高,在周边乡村,说起郝风明的名字或许还有点生疏,但一提到“铁板郝”,许多爱听书的人都知道,有的还能模仿他的动作唱上一段。1958年大办钢铁,他到焦作炼钢工地演唱,给炼钢工人们带去了精神享受,受到了表彰和奖励。1959年,他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他走乡串村说书演唱的事登上了《温县报》,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赵堡公社党委政府的表扬和奖励。1958年,公社吸收他参加了公社的扫盲班任专职教师。1961年下半年返乡后,继续走乡串村演唱铁板书,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批为所谓宣传“封资修”,而被迫停止了说书。
虽然,不再走村串乡去说书了,但郝风明并没有停止过“铁板书”的演练和潜心研究。“文革”期间至改革开放的10多年时间里,他利用晚上、早上的时间里,在家中或到田间小路上,独自一人练习说书,从未间断,为了不使“河洛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后,临近村庄如武陟大屯、东水运、温县陈家沟、徐沟等村邀请他前去说书,他都欣然前往去说上一段。说唱的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实际,有宣传计划生育的,有歌唱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新气象的,有宣传文明家庭的。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006年,他参加了温县举办的老干部文艺汇演,以自己拿手的铁板书,自编自演了《温县面貌大变样》剧目。他技压群芳,获得了县委老干部局、人事局颁发的金奖。受到了县领导和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2010年,他应焦作群艺馆之邀,到焦作市参加演出,受到了在座领导和听众的好评,各媒体特别关注纷纷采访,他也被温县戏剧协会聘为名誉顾问。
“河洛大鼓”(铁板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郝风明的广泛演练传承下来。他作为“河洛大鼓”(铁板书)的传承人,当之无愧。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