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书韵入梦来(之四)
陈旭照
群星璀璨映河洛,可惜斯人多远去,今日再将这些已经生疏的说书艺人重新提起,不仅仅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深切的追念和惋惜。“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远在冥冥之中的他们,看到今天河洛大鼓的衰败,不知道会不会痛心疾首
大鼓之星映河洛
河洛大鼓第一代人,段炎、胡南方、吕禄、李富路、高廷章等,他们是河洛大鼓的发明者,创造者,是开山祖师,关于他们的事迹,前文已穿插有介绍,这里不提。
第二代鼓书艺人主要活动在1925年至1955年左右,他们中的佼佼者有张天倍、胡书进、马营、陆明智、李富德、段文彪、贾玉堂、冯光照等,而这些佼佼者之中的佼佼者,则是张天倍。
张天倍,偃师李村人, 1894年生,1970年卒。《偃师曲艺志》称其“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对河洛大鼓的表演作了很大的改进”,“对其形式、演唱技巧,曲目内容等等,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饮誉豫西,声震伊洛。”
而陆四辈则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长相好,有文化,嗓子好,钢音震颤,吐字清晰,那时候没有扩音设备,老师说书,人坐多远都能听见。”张天倍经常教育弟子们的一句话是“道字不清如钝刀杀人”。
除了嗓音响亮,吐字清晰,张天倍还有许多过人之处,比如钢板,他打钢板,情随板走,疾缓有致,既有一般的齐胸打,又有垂手打,更有高难度的背后打、过顶打。说到武将叱咤疆场,板打过顶;刻画文臣运筹帷幄,板背身后或垂手下打。说书一张嘴,更有身段配,张天倍在身段的运用上也几至化境,嘴与身巧妙配合,引人入胜,有武打场景描述时,嘴上说着长着,腿脚蹦着舞着,“二郎担山”、“泰山压顶”、“怀中抱月”…………一招一式,颇见功底。
张天倍另一高明处是“洗书”,就是将旧书目中存在的封建迷信、鄙语粗口、低级下流等不健康的东西剔除出去。张天倍洗书,干净利索,上下满意。陆四辈回忆,师父说《拳打镇关西》,书中有金翠莲的一段唱“我只知道干爹(鲁达)是个英雄汉,谁知道你是个瞎杂皮”。这个“杂皮”确实太瞎,师父一改,成了“我只知道干爹(鲁达)是个英雄汉,谁知道你是个为吃的”,合情合理,令人叫绝。
张天倍学书的经历也够传奇,他自小热爱鼓书,18岁自学成才,开始行艺。但在当时,师出无门是被人瞧不起的,同行拒绝他加入说书的行业组织。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张天倍老费了一番脑筋。某年月日,他买来香纸供品,来到已故名老艺人吕三壮的坟上。焚香后三跪九拜,说到:“吕老师父英灵明鉴,弟子张天倍沐手上香,叩拜师父,望乞收吾为徒。收者,弟子也,不收者,还是弟子也。”
从坟上回来后,他就说是吕三壮的徒弟了,而且是正式拜过师的,理直气壮,再加上他精湛的技艺,逐渐被人认可,他借势发力,欲钻欲精,技高同俦,终成承上启下的一代大师。
关于张天倍的神奇书艺,坊间有不少故事流传,有一则认刘镛做干儿的,说张天倍的看家节目《刘镛下南京》很受群众欢迎,他因此戏称刘镛是他的干儿子,为啥呢?没钱了就说刘镛书,没钱了就向刘镛要,“战鼓一响,票子钢洋。”何等的自信和洒脱。
还有一则,一天,张天倍正在伊川白沙献艺,突然被一伙强人绑架到登封。变故突然,不知所措的他,害怕是当然的了。可等到了登封某地,却不见打骂勒索,父老乡亲礼待如宾。张天倍如陷五里雾中,绑他的人开口了,连叫得罪,“老先生啊,不这样做把您请不来呀。不这样做,想听您说书,恐怕到猴年马月了。”原来是当地村民欲听他说书心切,万般思虑出此下策。张听后释然,而后感动,最后留了下来,在当地说书多天,百姓感谢,临走时送他一头毛驴,并派人护送下山。
第三代鼓书艺人中的耀眼明星有程文和,寇松林、王丙寅、秦天元,陆庚照等,他们主要活动在1950至1965年。这15年间,是河洛大鼓的发展和繁荣期。
程文和是张天倍的高足,偃师府店人。文和自幼随祖父学艺,14岁拜师张天倍,16岁便能独立演出,及年长技艺成熟后有“压塌洛阳”之称,相传他每到洛阳演出,其他说书艺人便黯然失色。而在密县,有“程文和鼓响三声,十里内无说书” 的佳话流传。1959年,程文和进京献艺,首开河洛大鼓攀登首都大雅之堂的先河,于怀仁堂表演拿手好书《赵云截江》,获得赞赏,周恩来,董必武接见并与其合影留念。
第四代人主要有段介平、陆四辈、牛共禄、邓存治,王太平等。这是有文化的一代,敢于创新的一代,为河洛大鼓的改革作了探索性的努力。其中,段介平的演唱,陆四辈的伴奏,堪称“黄金搭档”,二人配合曾三度参加全国曲艺会演。
第五代第六代艺人中的彭爱香、牛小枝、李明治、李占土、张怀生等,他们的技艺成熟在80年代,正欲一展身手继承并发扬时,却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寒流,无奈之下,有些弃鼓改行,有些人在落寞中挣扎,像牛小枝等人,一年难得表演几次。
新时代河洛大鼓人物谱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王小岳。这个土生土长的栾川人,是偃师人占了绝对主力的河洛大鼓第几代传人中的另类,与众多高手组成的偃师军团相比,他显得有点单薄,但就是单薄的他,在河洛大鼓身陷夹缝时奋力一跃,振臂一呼,差点就要带着河洛大鼓突出重围,重现一片天高云阔。
王小岳1959年出生在栾川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出身贫寒的他天资聪颖,13岁考入栾川县曲剧团,14岁调入该县说唱队,学习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后得河洛大鼓第四代传人段介平的指点,深得鼓书精髓,逐渐成为河洛大鼓第五代传人中的领军人物。
1985年,王小岳从河南省戏曲学校曲艺班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曲艺团。在曲艺团众多前辈高手的指点下,他的眼界更阔,技艺日精,由此而结出的硕果累累,有专家这样评价他的表演“扮相潇洒,英姿勃发,唱腔高亢嘹亮,穿云裂石”。
几年的时间里,王小岳表演的河洛大鼓多次获奖甚至被中央电视台录制,在他的努力下,河洛大鼓走红中原,唱响全国。2002年,他随《梨园春》赴台湾演出,表演河洛大鼓《河南行》,更是得到台湾同胞的高度称赞,不幸的是,载誉刚刚回来没几天,他就突发心肌梗塞,与世长辞,时年43岁,令人扼腕。
(稿件来源:洛阳新闻网-记者在线-陈旭照的主页)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