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书韵入梦来(之五)
陈旭照
河洛大鼓的书目分传统和新编两种,解放后至今创作的反映近代与现代生活的为新编书目,反之,此前艺人们借以养家糊口以反映古代生活为题材的为传统书目。与传统书目相比,新编书目因为夹杂了太多为政治服务的成分,生命力比较脆弱,某个书目只是在某个特定时代红火一时,这个时代一过,基本上就香消玉殒了。倒是传统书目,因其与几千年来传统道德丝丝相扣的教化作用而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书说人生百味
如果再加仔细的的话,传统书目又可分为三类。公案、剑侠、演义、神话一类,如《包公案》、《刘公案》、《小八义》、《济公传》等;歌颂贤、孝、贞节,鞭挞嫌贫爱富等丑恶行为一类的劝世书,如《鞭打芦花》、《郭举埋儿》、《刘方舍子》、《三女婿拜寿》等;反映大众生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书,这类书以小段、书帽为最多,如《偷石榴》、《尿床王》、《小黑驴》等。
公案、演义一类的鼓书,大都是从别的艺术形式中借化而来,比如戏剧。在被鼓书表现之前,这些被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内容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几乎是妇孺皆知。即便到了现代,因为电影电视等先进传播方式的介入,它们的影响还在继续。
劝世一类的鼓书则直接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翻版或艺术再造,其无可伦比的贴近性使得它更得大众的喜爱。书中所表达的对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有些已经直接成了人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它的教化作用,至今还在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
采访中,陆四辈老人说了一段《鞭打芦花》,故事梗概如下,闵员外前妻去世,留下一子志谦,员外续娶周氏,生下闵化闵安兄弟两个。周氏待子亲继有分,大冬天做棉衣,两个亲生儿子棉衣里填的全是好棉花,志谦棉衣里装的却是只占地不取暖的芦花。一天,员外带志谦与闵化一同到南庄会文,时至严冬,天上鹅毛大雪纷飞。途中志谦叫冷不迭,员外恼其无礼,夺过车夫手中鞭子扬鞭就打,一鞭下去,衣服开裂,露出里面芦花飞如雪舞。员外问清缘由喝令打道回府,召来周氏要休此妻。
老员外把休书扔到地,
马上叫周氏离门前,
闵志谦忙把休书来拾起,
他跪着来到爹爹面跟前,
满眼落泪开了口,
再叫声爹爹听心间,
我能叫母在一子苦,
我不叫母去三子单,
你把休书来收起,
我为你磕头行孝到百年。
四悲老人说得投入,声情并茂,全不知身边唯一的听众已是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除了以上所说,传统书目中为正书铺垫的“书帽”和小段也让人留恋,有一曲〈菜园起反》尤让人称奇。北国莲菜造反,白萝卜大王点将,银条总兵领兵平叛,全书用拟人手法,将几十种青菜连缀成篇,真可谓构思灵巧,独出机杼,奇文怪书,让人叹为观止。
据说此书为张天倍所创,我们且听开篇:
正月里菠菜遍地青,二月里发出羊角葱,
三月里蒜苗往上长,四月里莴苣一扑棱
五月里黄瓜大街卖,六月里瓠子弯成弓,
七月茄子一包籽, 八月里豆角拧成绳,
九月秦椒红满树, 十月里萝卜上秤称,
十一月蔓菁甜似蜜, 腊月里韭黄用粪瓮
这几天没打菜园过, 各种青菜成了精,
白萝卜成精坐王位, 红萝卜娘娘坐正宫,
白菜搭下金銮殿,丝瓜架子搭龙棚,
三六九日王登殿,朝贺来了些文物卿,
白萝卜金殿开了口,再叫一声文武卿,
哪家有本早来奏,无本散朝王归宫,
一言未尽有有有,走出银条白总兵,
银条总兵奏本,北国莲菜造反,要夺白萝卜王位。接下来王命急宣,银条总兵领兵平叛,两军对垒,有一段厮杀着实精彩:
摘下来茄子当炸弹,豆角一拧当火绳,
银条当成雕翎箭,小小银枪排几层,
两军阵前打一仗,打莲菜一身黑窟窿,
唯有梅豆胆量小,隔着墙头逃性命,
案板上打了一仗兵不能胜,把人马撤到锅洲城
人马都撤到锅洲地,柴王下面用火攻,
火攻一阵不要紧,各种青菜都煮烘。
解放后的新编书目,因为配合政治的服务功能,大都打上了时代的深深烙印。在偃师采访,几位鼓书老艺人给我们举例做了说明,解放初期的《戒大烟》、《土地回老家》,三五反时的《王青云检举大奸商》,大跃进时的《李老三修渠》,四清时的《卖羊羔》,文化大革命时的《刘英俊》,知识青年下乡时的《松树湾》等。
这类书目,大都不长,虽然政治气息过浓,但也不乏精彩之作,《李老三修渠》就是其中之一。书目内容在现在看来已算不新,讲的是邙山古来缺水多旱,高级社建立后,上级决定修邙山大渠,引水上山,溉田利民。战前动员大会上,瞎子李老三要求参战被劝回,后来拗不过他的一片赤诚,社主任终于答应他上山抬土。
书中李老三抬土一段,有如下描述:
老三抬土把活干,
筐筐装得冒着尖,
上上下下如走平地,
健步如飞抬的欢,
小伙们一上午抬了九十九,
李老三一上午抬了一百三,
众人声声齐夸赞,
都说老三不简单,
说瞎子比年轻人抬得还多,现在看来有点夸张,但作为对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赞扬,却一点也不算过份。
此书末了这样结尾:
有人对新鲜事物看不见,
光打自己小算盘,
有眼不往远处看,
和瞪眼瞎子无二般,
瞪眼瞎快睁眼,
学学邙岭李老三。
“学学邙岭李老三”,即使在近5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点题,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李老三修渠》由程文和创作,并于1958年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后被收入省文化厅、省文联编辑的《河南十年曲艺选》,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
新编书目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著名中长篇小说和戏剧改变的曲目,如《林海雪原》、《红岩》、《儿女风尘记》、《黄河激浪》等,这类书有较强的故事性,政治上也过关,因此上少有禁忌,尤其在文革时期,当传统书目遭禁的时候,是它们挑起了河洛大鼓的千钧重担。
至于文革以后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也有新编书目上演,但也多是配时应景之作,鲜有内容深刻,可传可颂的佳作出现,到现在更是每况愈下,书都没人听了,谁还去写呀!
(稿件来源:洛阳新闻网-记者在线-陈旭照的主页)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