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赴书会走马街 河洛大鼓史话

两赴书会走马街

我所经历的河洛大鼓系列两赴书会走马街马街书会早已被神化,成为说书艺人心目中的圣地。赶赴马街书会,犹如信徒朝圣。但凡说书艺人常为赶过马街书会而引以为傲,可自豪地作为炫耀的资本。如果一个说书艺人,一辈子没去过马街

阅读全文
揪老虎 河洛大鼓经典

揪老虎

揪老虎 河洛大鼓 兄宽弟仁古人流 弟兄们搁好要长久 有一人姓刘名方正 他家住孟县城里头 他有两个好儿子 人材长得都不丑 大儿子取个名字大红砖 二儿子取个名字二青牛 大红砖,二青牛 弟兄俩打架光想扛拳头 娶了两房好

阅读全文
王三姐拜寿 河洛大鼓经典

王三姐拜寿

王三姐拜寿 (之一) 嘉靖皇爷登龙墩, 五谷丰登安民心。 有一人姓王称员外, 他的名讳王程斌。 家大业大银钱广, 有家郎仆女侍用的人。 只因为业大绝了后, 只生三个女钗裙。 大闺女起名王蓉香, 起名叫个王巧云。 三个闺女成

阅读全文
三弟兄哭活紫荆树 河洛大鼓经典

三弟兄哭活紫荆树

三弟兄哭活紫荆树 河洛大鼓 宋真宗皇爷坐龙台 五谷丰登民康泰 河南省带管洛阳地 城东六十里孝义街 有一个姓田称员外 良田千顷福满宅 他有三个好儿子 一个一个都成才 老大名字叫田义 老二名字叫田开 老三名字叫田顺

阅读全文
马前泼水 河洛大鼓经典

马前泼水

马前泼水 河洛大鼓 雪花飘飘坠浮云 咱们说一说,受苦受难的朱买臣 朱买臣家住洛阳地 在那谷水大街有家门 朱买臣当初不得地 流落在深山打柴度光阴 桑木扁担肩上放 上面还缠着绳两根 腰里别着砍柴斧 怀里边还抱着圣贤

阅读全文
三怕老婆 河洛大鼓经典

三怕老婆

河洛大鼓 钢板一打响连天说一说,明朝与清朝一不般 在明朝官员们头上都是戴纱帽 到清朝帽上都用顶子安 在明朝都是婆子官媳妇到清朝都成了媳妇管老年 在明朝也都是男人们管女人到清朝一个个都成了女管男 我要说这话

阅读全文
姜子牙卖面 河洛大鼓经典

姜子牙卖面

姜子牙卖面 河洛大鼓 太阳出来从东升照到咱中国四大京 东京现在开封府西京现在长安城 南京建在金陵地北京建在燕山城 东京坐下了赵匡胤西京坐下小唐童 南京坐过朱洪武北京坐过赵乾隆 东京地军师苗光义西京地军师

阅读全文
坠胡演奏入门 学学河洛大鼓

坠胡演奏入门

坠胡演奏入门 早期的河洛大鼓是单打鼓,没有弦子,以后借用了河南坠子的坠胡为河洛大鼓伴奏,称之为鼓碰弦,河洛大鼓的音乐才逐渐趋于完整化,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曲种。 坠胡是我国民族乐队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乐器。它形成

阅读全文
河洛大鼓的击板方法 学学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的击板方法

任何的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就是通常所说的拍节,音乐形式不同,其节奏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歌曲之类的通常设指挥打拍子,或用架子鼓来做节奏;戏曲用鼓板做节奏而指挥全场;曲艺因曲种的不同,击节工具种类也多种多样。河洛大鼓的

阅读全文
河洛大鼓的鼓点 学学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的鼓点

河洛大鼓的鼓点 钢板是河洛大鼓的领航,而书鼓则是河洛大鼓主要特征的体现,试想如果把书鼓拿掉,还能称起是大鼓书吗?所以要想学习河洛大鼓艺术,首先我们得了解河洛大鼓的书鼓,掌握书鼓的基本伴奏方法。 书鼓是说书专用的鼓

阅读全文
河洛大鼓的定场诗 学学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的定场诗

定场诗,是说唱艺术中常用的术语。有人说定场诗最早起源于相声。相声演员在演出单口相声前,往往先念诵四句或八句诗,诗句往往诙谐幽默,短小精悍而让人印象深刻,为的是快速拢观众耳音,以便演员继续表演,这样演员先定住了场,故称

阅读全文
河洛大鼓唱腔研究·李剑 河洛大鼓研究

河洛大鼓唱腔研究·李剑

李剑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河洛大鼓唱腔的艺术特色、河洛大鼓与全国其他曲种、河洛大鼓与河南豫剧以及河洛大鼓与声乐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辩证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和研究,从而总结出唱腔的规律,并对河洛大鼓目前的

阅读全文
“河洛大鼓”传承方式初探 河洛大鼓研究

“河洛大鼓”传承方式初探

中国音乐学(季刊)2003年第3期 马春莲 摘要:创立于清代光绪末年的河洛大鼓曲种,传承体制为宗亲制和师承制,在五代艺人的传承过程中,传承方式随着社会的变革呈三种形态:口耳相传的原始形态、吸收与融合的兼容形态、移植与创编

阅读全文
谈豫西河洛大鼓·陆铭 河洛大鼓研究

谈豫西河洛大鼓·陆铭

陆 铭 内容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章根据公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对河洛大鼓的艺术本质、艺术传承、演唱内容、艺术价值、主要书目、表演器具、历

阅读全文
“河洛大鼓”传承人郝风明 河洛大鼓史话

“河洛大鼓”传承人郝风明

温县戏剧协会名誉顾问郝风明系温县赵堡镇西水运村村民,今年七十二岁。他自幼潜心学艺,数十年来广泛演唱,执意传承河洛大鼓的传统演艺,坚持演唱于周边县市、临近乡村,将河洛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传承于今,是焦作地

阅读全文